艺术掠影、 自然之美----------《中国制造书》评
责任编辑: 飘渺一叶
  • 艺术掠影、 自然之美----------《中国制造书》评

    发布者: U2-2  发表于 2011-5-7 10:42 分类:观察与思考 查看: 3006 

    摘要: 艺术掠影 自然之美 编者注:这是网友痴心摄影的一篇摄影书评,该文章叙说了一个爱好摄影朋友看完《中国制造》感受,也对《中国制造》一书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为此我们将此文转到《观察与思考》栏目,供众位朋友 ...

 

艺术掠影 自然之美

编者注:这是网友痴心摄影的一篇摄影书评,该文章叙说了一个爱好摄影朋友看完《中国制造》感受,也对《中国制造》一书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为此我们将此文转到《观察与思考》栏目,供众位朋友分享。

第十界中国——上海国际婚纱摄影器材展览会,除欣赏到今年流行的新款相机和影楼时尚主题摄影风格外,最让我震撼的是深圳U2公司自行出版的《中国制造》这本书。

《中国制造》一书囊括国内老、中、青三代88位摄影名家的人像摄影大作。老一辈人像摄影名家如朱光明、朱宪民、韩子善,中年人像摄影名家张旭龙、杜海斌、王琛、文长智、何经素等人,青年人像摄影名家有2005年人像十杰获得者见弓、王太平等人,而从征稿作者的分布群体看遍及全国各地。

该书入选的作品既体现编选者的“兼容包并、海纳百川”的心胸,又揭示了中国人像摄影的“多元并存、百家争鸣”现状格局。书中可以欣赏到古典高雅的写意派拍摄风格,如张旭龙的“风飞九天”组片就属于此类型。看那仙雾迷绕、轻动飘逸的飞天画面,不由得被画面人物线条的简约、色彩的明艳、灵动的舞蹈而吸引。仿佛自己要穿越千年历史长河,流淌于中国古代艺术成就的粲然之境。从那些舞动的“飞天”形象中,可以领略到唐诗的宏阔气象、宋词的婉转流丽。我觉得张旭龙的“飞天”组片与他先前的“唐韵”相比,一方面传递了中国古代千年“飞天”艺术形象的璀璨与卓绝;一方面他对古典文化思想的汲取再创作的拍摄方法,正是对当今摄影界一味 “高贵典雅、华丽壮美”摄影主题很好的反思。

 

相比张旭龙先生的古典韵味,陈展颖的“诺亚方舟”组片以画意摄影的手法,站在中国人的基点上来演绎自己心目中圣经里的“诺亚方舟”故事。整组画面色彩浓郁、造型古典、服饰色彩考究,与其说是“借故事来反映他个人的内心情感”,不如是站在人的角度表达“人与自然的搏斗的韧劲,也显示出人类强烈的挣拖神与天的束缚,冲出苦难,走向幸福,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对和平世界及自我幸福的渴望心情”。我认为陈展颖的作品虽然技法上取画意的路径,但从思想而言,浓郁的宗教底蕴、深厚的人文思想是这组片子赢得好评不可缺少的内在因素。

本书中也可欣赏到“唯美绝伦、如画如诗”的唯美拍摄风格,最典型的代表是杜海斌的实景拍摄组片。试看那一组组样片:夜色朦胧、繁星闪烁、几束流星划天而过,那是何等奇丽?月色下的青山崔巍、光晕环绕、烟雾迷离如置身于天庭,那是何等的绚丽?海天交接处,篝火点燃、波涛汹涌而来,情侣相依而坐,仰望苍穹,那是何等洒脱与浪漫?大漠的辽阔、湖面的温顺,都被他表达的那么明快。他的整组片子大气通脱、画面简约干净,透过画面的明快形象,你不难体会到他的摄影风格如诗歌般轻快,追求一种理想的大自然美,不沾染俗气的纯净,使看者不由得为这种美而吸引。

同时还可欣赏到“个性独立、时尚另类”的超现实主义流派。从那些夸张的画面,真正感受到追求个性张扬、回归自我的勇气,张华斌的作品就属于这类。他的人体摄影作品:线条表达细腻、形体动作极具艺术化,他对人体的欣赏美不同于传统人像将人体美定位与“挺胸收腹,力求体现出曲线的美”。他认为:“曲线美有很多种,我要求的人体美是能够引起心灵震撼的,屏气凝神地去看,而不是匆匆扫了一下就完了。我拍的人体表现的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坐着或站着,沉默地弓一点腰,低头,像是在思考什么问题,又像是劳累之后产生的一丝疲倦,留给观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还有一点就是,我本身喜欢采用这样的手法去拍”,因此他的人像作品,很能传达被拍摄者的心绪,或张扬妩媚、或优雅凝思。

如果一本摄影书只是记录商业的盛宴和艺术的追求,而忽视现存生存环境的关照,这类书籍只是象牙塔中专家、学者们玩味的附庸品。中国制造这本书最大一个特点鄙弃传统以“艺术或商业”的名义而不注重生活记录的人文倾向,收录了少量颇具人文关怀气象的作品,使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台湾 “悲剧摄影家”何经泰那组“工伤”片。那种冲击力远非用激烈的言语所能表达,一组黑白色的照片,凝重压抑的氛围使我透不过气来。无论是因工伤而断臂的青年,或截肢的中年,或因工伤而毁掉容颜的劳工……,每张照片都折射出一个家或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的伤痕,看着那一张张黑白色,揪心的我不忍看,或是处于对苦难的逃避,或是基于对工业化变革中如何通过制度化保障每个人权益的思考。何先生用他的良知、理性、摄影记录了我们这个大变革下被人忽视的一面,或许在繁华喧嚣的当今,何先生的做法尤为可贵。同时看何先生拍摄的因工伤而亡人员的家庭组照时,使我不由得落泪。画面的简约朴素、色彩上采用传统的黑、白、灰三色,传达出普通人对苦难的承载,这不正是余华《活着》中表达的中国人对苦难的承担与顽强,但从侧面勾勒出我们所处时代对大变革下底层漠视与忽略,这可能是我读中国制造这本书最真切的体会

苦难不是生活的全部,人常在苦难中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朱光明、朱宪民、文长智等人的作品,是记录我们身边小人物或将要中断的传统的摄影题材。看朱光明拍摄的儿童老人黑白照,那种天伦之乐洋溢于表的热切,不正是每个人对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吗?相比朱光明的作品,朱宪民老师的“黄河组照”传达的气象更为宏阔,主要是对那片热土下人的生存状态的记述。贫瘠的土地并不能抹杀人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那种乡土情结不是简单的赏析记录,而是将那颗跳荡火热的心与土地的宽厚融合的再创造,除了人物年龄层次的多面外,朱宪民的空间触觉很宽广,从那一张张丰富的表情中,完全感受到一颗颗对生活充满期望的心,那是乡土中国的另一份真实再现。文长智先生以传统的川剧为体裁,进行拍摄创作。看他的川剧样片,佛祖庄严肃穆但不失呆板、菩萨超凡脱俗却不失人间情愫、钟馗面貌丑陋但主持人间正义……,大凡民间流传的故事,经他的精心拍摄不至于使川剧的传统而中道丧失。

通读整本书,既能欣赏华丽尊贵、古典幽雅、画意十足的艺术片、又能体会个性张扬、独立特行后现代主义,更能关注现实生活层面的人文写实。从那些普通的片子中,不仅感受到中国人二十年对美的渴望与追求,而且对我们所生存的现实有进一步的切肤认识。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