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太乙五行拳之特征

2014-12-20 11:40| 发布者: u2-3| 查看: 8256| 评论: 0

摘要: 武当太乙五行拳的产生与发展是同古代丹士修炼活动及武当道门内道教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根植于老庄哲学,并融汇了传统阴阳说、五行说、八卦说、九宫说等道家思想。又依据张三丰“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击 ...
        武当太乙五行拳的产生与发展是同古代丹士修炼活动及武当道门内道教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根植于老庄哲学,并融汇了传统阴阳说、五行说、八卦说、九宫说等道家思想。又依据张三丰“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击之末学”之主旨,摄养生修炼之精华,视拳术是“小道”,为用;养生是“大道”,为体。
       在追求长生久视的长期内练修为中,逐步形成了“柔韧圆活,动如蛇行,以胯带腰,两手环抱,脚走括弧,指穴擒拿”的神功玄技和“太乙布身,五气归元,怡养精神,筑基为本”的养生精髓。其文化内涵丰富,拳术功法独特,技术玄奥,功理深邃,是武当内家拳的代表、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传承武当太乙五行拳,弘扬武当武术,对于挖掘、整理、继承、推广武当武术健身、养生、防身的价值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源流   拳理   特征  风格 

一、源流有序   三丰为祖

武当山乃武当武术的发源地。武当武术则以内家拳为代表。而《武当太乙五形拳》(原名全称为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其意为:真气按五行方位运行之功夫。系武当武术的主要拳种之一。它产生于道门,一直是道门内高层道人习练的内家秘拳。此拳系明弘治(孝宗朱佑樘年间(1488-1504))由武当山龙门第八代宗师张守性根据武当丹士张三丰《太极十三式》,并上溯汉末名医华佗《五禽戏》,及道门流派中吐纳、导引、技击等融炼而成。

由于道门内阶层、等级分明,作为上层功夫的《太乙五行拳》只传于层次较高的道士,一般道人无缘问津。至清末民初,此拳传到第十六代传人李合林道长手中,期间四百多年未外泄民间,完整地保留了武当内家拳古朴的原貌。

1929年,时年24岁的爱新觉罗溥寰(汉名金子),游历名山大川,秋到武当山小憩,居紫霄宫七月余。无意间窥到李合林道长演练太乙五行拳,并欲学之,由于道规戒律,李道长断然不允,但金子先生心诚意真,焚香拜师,并跪于玄武真帝塑像前发誓学成后永不传人。终于感动了紫霄道长李合林,方学得此拳,并练拳一生,悟得真谛。

1980年和1981年,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浙江代表队金子先生两度演练此拳术于太原和沈阳,始公诸于众,引起武术界广泛注意,深得好评。为了挖掘、整理、研究、普及此项套路,19816月和19823月由均县体委(现丹江口市)几度邀请金子先生上武当山讲学授拳。按照地区有关领导之要求,由郧阳地区体委(现十堰市)武术主教练杨群力和均县体委武术教练赵剑英学的此拳,继而办班传授。在此期间,多次拜访王教化道长,谈拳论道。忆往事,金老感慨万千,“52年了,太乙五行拳总算又回到了武当山”,他说,“我在武当山学的武当拳,一定要归还武当山,现在武当拳后继有人了,我也放心了。”兴奋之余,金老赋诗一首“重登玄岳紫霄宫,回忆往事如朦胧,五十二年沧桑泪,今日已成残朽翁,太乙五行归贡献,后继有人继前宗,重振武当健身术,胜似黄山不老松。”。之后,在82年、83年均县体委相继成立了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和《武当》杂志社。郧阳地区成立了武术协会和武术整理小组,从此,《太乙五行拳》在武当山乃至全国推广开来。


二、功理功法   “道”理为导

中国古代先哲们从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水、火、木、金、土五种性能不同的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称为“五行”。进而,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规律。相生意味着相互滋生、助长,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意味着相互制约、阻抑,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谈五行必涉及到阴阳、八卦、九宫等概念。按八卦图而言,图中S形线分两个阴阳鱼形,俗称阴阳鱼,两个首尾相交的圆形,即阴阳太极图。八卦外符号“一”横线表示阳、“二”横线表示阴,相对应的外圈八字: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即为八卦,表示八个方向:乾为西北、坎为正北、艮为东北、震为正东、巽为东南、离为正南、坤为西南、兑为正西。坎、震、离、兑为四正,乾、艮、巽、坤为四隅,八卦、五行、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相配合,即东方甲乙木一震、南方丙丁火一离、西方庚辛金一兑、北方壬癸水一坎、中央戊土一中宫。四正四隅加中宫即为九宫。

武当武术前辈们正是以“道”理为指导,以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学说等传统文化理论为基础。本门以“太乙五行”命名,太乙者,元气也,人之性命全凭其真气聚体。而真气按五行方位运行之功夫,以五行结合拳式、结合人体以解说其拳理和锻炼法则。充分说明了其内家拳术的基本指导思想。

其一,以五行的形态、性能、方位为基准,将基本拳式组成五行系统,作为拳种各拳式的基本元素:如五行分布五方为南方火、北方水、东方木、西方金、中央土。恰如人体的前、后、左、右、中五个方位。将“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为五行。太乙五行拳从动作编排和动作路线上,紧扣五行之理,井井有序的穿行于九宫中。

其二、以五行结合人体。常用的有五行配五脏,即: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以五行配五体即筋属木、脉属火、肌肉属土、皮毛属金、骨属水。以五行配五官,即目属木、舌属火、口属土、鼻属金、耳属水。以五行配五脏属“内五行”,以五行配五体和五官属“外五行”。内外五行相互联系,又与技击联系。“内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顺”。“心息相依,任其自然”,依其五行相生相克之数,调节阴阳平衡。正是人有阴阳,成于五行,以道理为指导,以养生为宗旨,以技击为末学。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观点,意在追求自然,返璞归真。“以静为基,以柔为形,养气为宗,拳法自然”,养生与技击的有机结合就是太乙五行拳的基本指导思想。

其三,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规范拳术。太乙五行拳辗转环绕,环顾八方,道是多变,分阴阳,定五行,踩八卦,穿九宫,“使气力之所到,架势即随之;架势之所至,而气力即注之”。一招一势阴阳相渗,在八卦阵中千变万化,在太极圈和四正四隅变化,形成九宫穿游的格局,手是环抱式,脚走括弧式,腰随胯转,肩胯相对,旋胯拧膀。全套动作中,腕旋手转,踝旋足转,肘旋臂转,膝旋腿转,脊旋腰转,内旋外转,骨旋肌转,髓旋骨转,心旋体转。动作路线又能多是小圆、大圆、椭圆、平圆、弧形、螺旋形,形成手足圈、肘膝圈、肩胯圈三道防线。环环相绕,处处圆活,似曲非曲,似闭非闭,呈现螺旋抽丝劲,旋拧钻劲,缠绕的劲,正是内家拳以柔克刚的特殊要求。在方丈之地行云流水,劲势无穷,畅流不息,而元气按人体五行(循环)遍布之意,使内气流畅和聚集,有助于内功的形成。阴阳合太极,混元一周天。这种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的提炼和升华。此乃一日养身健体,二日御敌防身,是修炼之宗旨。

 

三、技术特点 柔韧严谨(略)

四、胯旋阴阳 独具特色(略)

五、技击方法 防身御敌(略)

六、拳套演练 玄妙规范(略)

七、十二桩法 劲健隐秀(略)

八、养生要旨 溶润腰腹(略)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