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艺:来自西域高原的多重身份摄影师
责任编辑: 飘渺一叶
  • 耿艺:来自西域高原的多重身份摄影师

    发布者: 濑户  发表于 2012-4-24 18:03 分类:自由摄影 查看: 10789 

    摘要: 耿艺:来自西域高原的多重身份摄影师 耿艺简介: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师 《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 北京祥一影艺 合作 摄影师作品《满身花绣》入选第四届三影堂摄影奖展览 当代艺术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 ...

耿艺:来自西域高原的多重身份摄影师

耿艺简介: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师

《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

北京祥一影艺 合作

摄影师作品《满身花绣》入选第四届三影堂摄影奖展览

当代艺术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对社会,对传统定势思维的一种质疑,尤其是在社会意识大变革时期。这种质疑总体而言都是善意的,不存在对或者错的可能,问题的关键和艺术家看待生活的角度有关,问题的解决和政治家,社会学家有关,或者根本不存在需要解决的必要,也许就是一“乐”!听说这就叫“思想”。

——耿艺

 

一位观众在三影堂展厅内欣赏耿艺的作品《满身花绣》

 

    踏进三影堂摄影奖的展览厅,耿艺的作品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在一旁清一色沉重的黑白调里,色彩明亮,主题独特的这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刺青,在国人的眼里总是与“黑社会”、“不良”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耿艺的眼里,这是一种艺术,一种独特的美,他称之为“花绣”,并以“满身花绣”作为这组作品的标题。

    耿艺来自偏远而辽阔的西域高原。按他的话说,那里可以几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初来北京,夜里可能会因为想念自己没人烟的家乡而哭醒:北京怎么这么多人啊。如果非要强调命运,得说这个边疆的孩子最好的命就是去了中央美术学院,这个国家最高的艺术学府。耿艺一开始学的是版画,但是这个习惯大自然无人区的家伙,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极端个性化的绘画创作,他需要与嘈杂的现实和人群“接地气”。幸好当时央美刚开设了摄影专业,耿艺终于走上了往后与他息息相关的摄影道路。毕业后的耿艺,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师,也成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签约摄影师,从此便和摄影再不分离。

 

中国影像网:你来北京这么多年一直都有一个什么理想么?

耿艺:我的人生一直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习惯性地给自己的人生做明确的规划是从大二开始的。规划都我自己设定的。上大二,有个师兄28岁,在学校办了一个个人画展。院长说这是新疆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个展。当时羡慕啊!就想等我到28岁,也一定要办一个个展。结果28岁那年就做到了。油画、版画。大学毕业分配后,去了一个类似首钢这样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是当时总厂办公楼里最年轻的“国家干部”。一年后领导给我一个表,让我入党。说只要你跟党走,你的一生就是科长处长……如此这般一路飞黄腾达!一种脖子上被系了根绳子的感觉,很恐怖。上学时的青春热血一码全凉了就。办公室的气氛也像拍一部清宫政治戏……..一年后辞了。25岁来央美上学。刚来的时候学油画,学了一年油画之后又学了一年版画。很不好意思地去问老师,什么是艺术啊。老师就说,这个问题是一个假命题,根本不存在的一件事。打个比方,比如今天这把茶壶,过了1000年以后,那时的人认为是艺术品。但是我们现在的人不认为是艺术品。再比如宋瓷,当年可能就是盛饭盛菜的一个盆,现在看就是艺术品可以卖上千万的价格。都是人为的。

    后来感觉绘画这条路太窄。最关键的、我不能接受比较自我封闭的生活方式。做绘画你只能相信自己。老师的判断也不能全信。后来我就觉得我需要一个跟社会接触的渠道。跟社会生活接触面广的一个专业。我又不想搞设计,就学摄影了。我觉得这个好,虽然我知道学摄影很花钱,但我觉得只要我做这行,就能解决钱的问题。考了央美的摄影研究生班,没有相机,老师借给我一个相机。踉踉跄跄就上了这个学。

《满身绣花》(翻拍)

 

中国影像网:怎么看自己的摄影作品?

耿艺:以前不管我怎么拍,评论家和朋友都说拍的还不如《拎鸡男孩》。包括国外的画廊也说,“你的作品没有延续性,只有这么几张”。这个跟我们专业特征有关系。摄影这个专业有一定的偶然性。它不像绘画,画家是个手艺人。画家不等同于艺术家。比如我画一个杯子很好,可以复制,玻璃的陶瓷,我都可以画的很好。摄影不一样,有一定偶然性。比如谢海龙老师的“大眼睛”(希望工程),他肯定拍不了第二张。这不是水平问题。是偶然性。

    到现在,摄影发展了100多年。近10年的时间让大家大开眼界。摄影不仅仅是纪实了。前两天看了一本顾铮老师的画册《中国25个新锐摄影师》,去年出版的。我觉得一个概念还是不清晰。摄影和影像,其实不是一回事。今年六月我带台湾一个大学的学生进行课业交流,跟他们老师谈我的作品,他就说,我的《红嘴鸦2004》,在台湾叫做摄影。而《圆明园2010》,他们叫数位影像。其实很早之前我就写过相关的文章,我们去搞创作的时候,用照相机只是一个方式手段。不一定必须是纪实的。我刚说的希望工程的大眼睛,是摄影的。但是摄影给一个职业摄影师的路太窄。有很多具有猎奇的色彩,总不能大家都去当卡帕吧?!总体而言我的作品跟大家一样,还在努力成熟中。

 

中国影像网:作为自然地理摄影师和商业摄影师,这两个身份会冲撞么?

耿艺:不管商业也罢,自然地理摄影也罢,都是一个工作。我是一个职业摄影师,为了money而工作。这个工作不犯法,不违反自己做人的原则,我都可以去做。我要生活。这就是理由。其实国家地理杂志的报酬不是很高。为什么我还要努力的去工作。因为这个工作给我一个机会接触社会,给我打开了很多的窗,看到了很多的风景。我每年都有很多出差机会。看到的思考的比普通人多很多。这些资历是我艺术创作的生活基础。

    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由科学家和学者主办的科普类学术杂志。可以说因为在这本杂志的工作经历,健全了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我一直非常珍视这份工作。每次在完成杂志的拍摄工作过程中,兼或也思考了很多艺术创作上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是不会登在杂志上的,但是会反映在我的作品中。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完美的结合。

 

中国影像网:现在在美院主讲什么内容?

耿艺:我在分院,叫城市设计学院。我是在美院上的摄影课。这边(美院)都是我的老师。

 

中国影像网: 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讲师的身份给你带来什么?

耿艺: 虽然美院的老师薪水不高,但大家都很珍惜这个身份,因为美院是一个学术的平台,能带来社会的认知度,你不需要和别人解释你是谁,你的水平在哪?很省力。另一方面,我父母不是美院教授,我是完全靠自己努力走到这里,这个名字的前缀可以算是我努力得到的一个荣誉。

《满身绣花》(翻拍)

 

中国影像网:怎么想到以刺身为主题拍摄这组作品的?

耿艺:其实,无论从地域、历史,还是民族文化的角度,都不难发现刺青这种传统或者文化真不算是什么新鲜事儿。但是在中国,政府仍然视刺青者为社会的“不良分子”,明文规定,纹身者不得加入军队。不过如今,出于对日韩流行文化的崇拜,这种曾经被以政府意志为主体的社会主流文化嗤之以鼻的所谓“流氓文化”,目前正以一种星火燎原的态势迅速挺进中国一线城市的上流社会和时尚界。

    今天流行于主流一线城市的刺青不再以单纯的唯美为第一追求,以张扬个性为基础,对欧美日现代文明和中国古典神话的双重崇拜成为主要表现素材,刺青已成为一种以人体为材质的当代艺术创作的新造型。

    这种看似“驴唇不对马嘴”“关公战秦琼”的视觉追求似乎正好体现了当下中国主流社会混乱不堪的标志性审美特征。我们既自豪于曾经的古典文明又羡慕于当代欧美民主自由的社会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想,一种追求,古典与当代在我们的头脑中可以共存而且不会矛盾。当代刺青文化正好反映中国这个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的现状,利我拿来主义特征的一个点状性表现。以中国一线城市80后青年为主体,社会集体价值观和审美追求的一个发展方向。

 

中国影像网:您选择的拍摄对象大致是什么人?

耿艺:我选择的拍摄对象基本上是满身全绣甚至是纹面的典型个体。他们有一种基本趋同性的特征,大多物业或者是自由职业者,无政府主义者,崇尚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关注自身的生活品质。希望得道别人或者某种社会力量的尊重。强烈的自我意识甚至在某个个体的表现上发展成为一种歇斯底里的精神状态和不可挽回的冷暴力的结果。

《满身绣花》的主人公: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