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战争今天的回忆 越战摄影展
责任编辑: 飘渺一叶
  • 发布者: 纸飞机  发表于 2011-7-20 10:58 分类:摄影展览 查看: 1176   来自: 新华网

    摘要: 越南战争结束36年之后,一项汇集135名战地记者当年所拍300多幅摄影作品的越战摄影展,巡回来到新加坡展出。在这不乏大师名作的难得展览中,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像无声地演绎着惨烈的历史,而三名在枪林弹雨中倒卧战地 ...

       越南战争结束36年之后,一项汇集135名战地记者当年所拍300多幅摄影作品的越战摄影展,巡回来到新加坡展出。在这不乏大师名作的难得展览中,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像无声地演绎着惨烈的历史,而三名在枪林弹雨中倒卧战地的本地摄影记者的个人影像和作品,更让人无限感慨。

    越南战争结束之后,美国人曾拍摄了一系列电影,其中不少由当代大导演执镜,著名的如《猎鹿人》(The Deer Hunter)、《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 )、《野战排》(Platoon) 和《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 等,成为电影经典。

    这些影片中出现的人物,有到处逃生的百姓,处境凶险的兵士。但有没有人注意到,那些拿着相机奔跑摄影的战地记者?

    这些身穿迷彩装,穿梭于越南战场和印支半岛的战地报道英雄里,有和我们关系密切的新加坡人:邱谦诚、岑启辉和印度族的查理·策拉巴(Charies Chellapah)。三人最后死于枪林弹雨,他们的作品和个人影像,如今出现在“亚洲摄影之月”(Month Of Photography Asia)的越战摄影展中。

    从1946年至1975年,越南经历了二战后从法国殖民者手中独立,不久分裂为南北越,旋即进入漫长持久的美越战争的惨痛历程。战争一直延续到1975年4月“西贡沦陷”才划上休止符。整个战争时期,在打得如火如荼的战场上,先后晃动过几千个记者的身影。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有男有女,出发到战争前线,最终有300多人死亡或失踪。生当乱世,烽烟滚滚,他们为世界和人类,留下了最悲惨、最苦难的画面。

  ■135名摄记的

    300多幅战地摄影

    有幸在摄影展记者会上访问到今年80岁的本地新闻界前辈陈加昌和两次美国普利策摄影奖得主提姆·佩兹(Tim Page),后者也是本次展出的135名战地记者所拍摄300多幅照片的收集者之一。另一位收集者是豪斯德·化士(Horst Fass)。展出的还包括赫赫有名的匈牙利战地记者罗帕特·卡帕(Robert Capa)及英国战地记者拉里·伯罗斯 (Larry Burrows)的摄影作品。两人分别在越南和老挝遇难。

    可敬的佩兹和化士,在战争结束后出钱出力,把牺牲同行的照片收集整理成一本作品集《安魂曲》(Requiem)来见证时代。这也构成了本次摄影展的基本内容。

    陈加昌说,死去的同行当时多还年轻。谈到与邱谦诚及岑启辉的交情,他回忆说,当年他是泛亚社的文字记者,需要照片就向服务于《海峡时报》的邱、岑两人求助。邱谦诚是新加坡人,大他12岁的岑启辉来自槟城,两人友谊深厚。后来两人离开报界成为业余摄影师,又分别于1964年和1966年奔赴西贡,加入美国广播公司(ABC)成为电视摄影记者。

    采访经验丰富的陈加昌,在1954年就首次进入越南采访,越南战争期间经常出入南越和印支半岛。展出的一张照片显示:当时在西贡的亚洲记者常有接触,虽然平时各自住在不同酒店,聚会时却调侃地自我命名为“黄色力量”,其中有日本人和新加坡人。而当年美军总部每天五点钟的战事发布会,也被很多记者称为“荒唐的五点钟”,嘲笑其报告内容的虚假不实。

   ■回忆“最后的告别”

    已经出版过《麻烦的邻居——越南》等书的陈加昌,今年年底将出版个人回忆录《越南——我在现场》,新书厚400页,内容分成三个部分:越战历史勾勒,南越名女人陈丽春和滕雪梅,越战记者人物谱。

    访问在展览现场进行,满目皆是越战的珍贵图片和记录,他感慨系之地说:“死去的记者不是好的记者,记者应该长命百岁见证时代才对。”——这话包含了多么复杂伤痛的感情!令他最难以释怀的是,在与北越交界、记者伤亡最惨重的广治省,他的两名新加坡好友命丧斯乡。

    陈加昌谈到与邱谦诚岑启辉的“最后告别”:“那是1972年5月某日的西贡,夜里我在岑启辉的酒店房间话家常,邱谦诚因为宵禁而无法赶回。只记得岑几次以广东话说‘很害怕!’,越共的武器越来越精良,两边交锋的炮火也越来越猛烈,想尽快回去新加坡和家人团聚。凌晨四时,一度被宪兵阻路的邱谦诚也终于回到了酒店,两人的话语中,都一再流露出回家之念。可惜那一次过后,我就再也没有见到他们了。”

    炮火无情。三人夜会的两个月后,邱谦诚和岑启辉就在一次执行拍摄任务时被子弹击中倒卧沙场。

    黑色的悼念

    “如果照片不好,那是因为距离不够近”,这是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帕特·卡帕生前的一句名言。

    罗帕特·卡帕是匈牙利裔美籍摄影记者,他一直争取近距离的摄影风格和要求,最终他在1954年时5月25日丢了性命,享年41岁,地点在越北的太平。他的死于非命,当年是一则相当轰动的国际新闻,更是法国新闻图片供应社马格南(Magnum)的重大损失。

    卡帕是20世纪最著名战地摄影记者之一,也是马格南发起人之一。他还写过一本有关摄影的书《失焦——卡帕战地摄影手记》(Slightly Out Of Focus) 。

    他对战争摄影经验丰富,曾参与报道了20世纪的五场主要战争:西班牙内战、中国抗日战争、二战欧洲战场、第一次中东战争以及第一次印支战争。二战期间,卡帕还跟随美军报道了北非、意大利的军事行动,诺曼第登陆中的奥马哈海滩战役以及巴黎的解放等重大事件。

    卡帕被认为是“决定性瞬间”的集大成者之一,他的作品通过凝结瞬间,再现战争的残酷和暴戾,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印象深刻的优秀作品。

  ■开创战争新闻的彩色时代

    ——拉里·伯罗斯(Larry Burrows)

    英国战地记者拉里·伯罗斯,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他记录了越南战争的各种场景和场面,其中不少作品更成为新闻摄影经典,他也开创了战争新闻摄影的彩色时代。

    就如受访的提姆·佩兹说,越南战争使美国第一次吃了败仗,也使新闻摄影首次有了色彩。和同期采访的其他摄记不同:别人只能拍黑白照片,只有伯罗斯“七彩上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曾担任《生活》杂志伦敦分社的暗房技师多年,对胶片的处理经验老到,伯罗斯的作品很快打进著名的《生活》杂志,成为战争报道中最吸睛的新闻大卖点。

    1961年,拉里·伯罗斯在老挝采访时不幸坠机身亡。

    ■他的照片

    牵动了

    反越战运动

    ——亨利·费德

    (Henri Huet)

    今年2月9日至4月10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越战摄影展中,法国摄记亨利·费德生荣死哀,受到广泛注意。他也是地位崇高的罗帕特·卡帕金牌奖的得主。

    费德生于越南,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越南人。作为新闻记者,他在前后20年中,曾担任过美国合众国际社(UPI)和美联社(AP)等著名通讯社的摄影记者。在越战采访中,他以自己的镜头记录了越南人民的痛苦和国家的分离。

    他的图片从不同角度反映越南战争中美国士兵的疲劳,越南平民的悲痛和小孩的恐惧。那些动感十足和完全参与事件的照片,富有强大感染力,一照牵动万人心,对改变美国人的越战观念起了很大作用,也为美国风起云涌的反战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参照。

    1971年2月10日,费德乘坐直升机飞往老挝出差,不幸身亡,地点是在老挝南部。当时他们一行人迷途于守卫森严的“胡志明小道”,遭北越遭精锐部队炮火攻击,机毁人亡。一起遇难的还有另外11名摄影记者。

    本地三摄记

    有去无回的采访

    三名死于越战的新加坡摄影记者——

    ●查理·策拉巴(右上),服务于美联社,1966年2月在西贡郊外的古芝地区误踩地雷身亡,时年27岁。

    ●邱谦诚和岑启辉(左上及左下),服务于美国广播公司,1972年7月执行拍摄任务时一同在南越的广治省战场遇难,丧生时分别为36岁和48岁。

    ●亚洲摄影之月”的越战摄影展是一项巡回展出,本地展出日期:已开始,展至8月21日

    时间:上午11时至晚上7时(星期一及假日休息)

    地点:南洋艺术学院第一、第二展厅(80,Bencoolen street)

    ●7月23日中午12时至2时有摄影展导览,主办机构欢迎公众出席,并向三名殉职的新加坡摄影记者致敬。

 

 

吴启基 报道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