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宽新—哲学的态度,科学的求证,精密的制造,中国数码业的探求者
责任编辑: 飘渺一叶
  • 发布者: U2-2  发表于 2011-5-7 11:21 分类:广告商业 查看: 4053 

    摘要: 哲学的态度,科学的求证,精密的制造 中国数码业的探求者——刘宽新 他是中国数码影像的先行者、先驱、专家、第一代数码大师;他是中国第一代广告摄影人;他立志做中国最好的文化题材最能代表中国摄影师水平的照片; ...

 

哲学的态度,科学的求证,精密的制造

中国数码业的探求者——刘宽新

 

他是中国数码影像的先行者、先驱、专家、第一代数码大师;他是中国第一代广告摄影人;他立志做中国最好的文化题材最能代表中国摄影师水平的照片;他是佳能第一台EOS-1DS Mark II机身号301749的使用者;他是一个忧国忧民、具有强烈民族感、荣辱感的摄影大师;他于2002年拍的成名作《天宫》是数码史上最早最成功的数码照片,其意义及地位至今无可憾动;他曾用八个月完成国内第一个个人广告作品展;他的讲座座无虚席;他的家庭幸福美满。他就是——中国摄影家、数码专家刘宽新。

 

一、十年基本功,创三个“第一”

   

刘宽新户籍陕西,现居北京。出生于五十年代,成长于六十年代。这一代人记载着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是属于党指向哪里,就冲向哪里,坚毅、刚强的一代。建设祖国、报效祖国、为国争光是这一代人的志向。刘宽新无疑站在数码领域代表了这一代人。

1968年,刘宽新初中毕业,随后开始了当兵生涯。当时他所在的连队一半以上都是文盲,他算是读书人。部队边防站批了两件东西到连队,一个是照相机,一个是手提式录音机。这使得爱接触新事物的刘宽新如获至宝,并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八点钟必听新闻,了解外界信息。空闲时,他便借来照相机,学习基础的摄影拍摄技术。复员后,他进了工厂当工人,坚持做了十年业余摄影师。

古人云“十年一觉扬州梦”,十年代表了人生的一个过程,一个阶段,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刘宽新把他的这一个十年花在了练摄影的基本功上,从曝光、构图、用图等众多技术环节一路摸索,过了不下十遍,每次练习都有新的启发,直到在技术上无法找到突破,他才停下来。坚持信念,必须不偏离正道、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理想。一个人若不能坚持,就会像一艘在大海中失去了航舵或方向的大船,随风飘荡。自学到一定程度,刘宽新虚心拜访了当地一些摄影记者、专业摄影师,拿出自己拍的片子请他们给出意见,他们相继看完都不说话,为此,刘宽新很不解。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这些摄影师的作品后,才明白,自己的摄影水平已高于他们。

84年,时逢兰州大学招考摄影老师,刘宽新抓住机会一举考上,创造了兰州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工人当老师的记录。8年教学期间,他始终勤勤恳恳,教学水平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并由工人转成干部。

89年,刘宽新在兰州租了一间房子,抛开其它事一心投入到各种广告产品拍摄中,摄影时间长达八个月,大年三十晚上还在拍,最困难的一次拍了二十多次,当时没有数码,采用的是底片合成技术。照片一经展出,引起轰动,不仅开创了国内第一个广告摄影展的先河,更引起了央视的注意,9064号,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给予报导,因全部作品用的全是国产的感光材料(乐凯),影展获得高度评价。刘宽新被称为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国内第一代广告摄影师。该影展同时还引起了乐凯公司的极大乐趣,在与兰州大学反复协商后,以一年给兰州大学一千个胶卷为交换条件,于92年把刘宽新调到摄影应用研究室,主要负责乐凯实地拍摄,验证乐凯产品的拍摄性能。

 

二、学电脑一年把鞋底走破,成名作《天宫》启数码之门

 

从买电脑学数码开始,我的目标就是,第一,我一定要成为中国第一代数码大师;第二,我要做中国文化题材的最好的照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令任何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国人拍的照片;第三,我拍的照片要代表中国摄影师的水平。——— 刘宽新

 

刘宽新学电脑是在94年。“听说有了电脑这种机器,可以修改照片,我就要找这样的机器,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了找电脑公司,又在不知道到哪里找的情况下,刘宽新坐公车四处打听,花半年时间才找到一家电脑公司,走破了一双鞋底。

这家电脑公司有一台电脑,还是256内存,用布蒙着放在里间。如果要看,需交钱,拿出拍好的照片,电脑公司再扫描到电脑,做后期。做一张照片五千块钱,还只限于最简单的修图。为了弄清这个修图软件,刘宽新豁出去了,他一次掏了四个五千,日夜不停看了一个星期。看完后,他下定决心要买电脑,“我看准了数码今后的市场,将对摄影产生革命性的变化。根本不是接受不接受的问题,而是你必须要去学习。”

98年,刘宽新买了第一台苹果机,价值36千块。学的时候很茫然,最初连电脑开机关机都不会,翻了一遍PHOTOSHOP入门书,又觉语法混乱,生涩难懂,一切还是靠自己摸索。靠着不断地在电脑上摸索、研究、尝试,到2002年,他的数码技术已掌握得较熟练,完全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一张很完美的照片了。《天宫》就是在这一年横空出世的,既是刘宽新的成名作,又是代表作。

《天宫》这张作品有两点可贵之处:一是摄影师的想法好,选取了代表中国文化最高地位之一的故宫,再设计出其在云巅之上的至高境界。二是在数码还是少数人的专利的情况下,摄影师堪称完美地运用数码把电脑合成技术演绎得出神入化。

刘宽新制作这张照片的想法完全出于民族心,“国内摄影师受港台文化影响,盲目追求感官刺激,我的照片里没有时尚的东西,中国的文化跟时尚无关。中国最宝贵的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最不时尚的。现在的年轻人及时行乐,极端自我,没有民族使命感、荣誉感。我们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绝不能容忍侵犯和侮辱民族的行为存在。”

《天宫》积累4年,集中制作3个月,在飞机上工作近300个小时。算好时间、角度和航线方向,在飞机上拍摄万米高空所独有的高空云海蓝天,在景山上选择适当角度拍摄故宫,还拍摄了许多蓝天上的半透明薄云,最后用电脑合成。合成时,注意把握正确的线条透视和空气透视,亦真亦幻,恍若天上仙境。制作完,该图达90层,文件合成150M

《天宫》出来后,刘宽新悄悄把它寄给了第二十届全国艺术展览评委会,为了证明这张片子的价值,没有跟任何一位认识的评委说起。作品引起的反应是刘宽新能够预料到的,许多评委拿着《天宫》连连追问,究竟是如何做出来的。该片在数码史上创造了一个至今无人敢超越的神奇,除了获艺术展银奖,还被评为2002年中国最优秀的摄影作品。刘宽新更被媒体评价是来自北京拍建筑的头牌专业摄影家。《天宫》的成功蕴涵着民族化的影像作品,才是具有持久不衰的经典魅力,才能够站在世界上代表中国;同时意味着数码最终将改变摄影。

推广数码,让更多摄影人正确认识、理解、运用数码,又成了刘宽新的下一个目标。

 
 

三、讲课写文章推广数码,用哲学角度思考人生

 

知识结构广,懂曝光、懂扫描、懂数码相机操作、懂色彩管理、懂输出终端、懂印刷等,这是评价现代摄影师是否合格的标准。数码时代,摄影师的综合能力必须强。要保持自己的本质,坚持自己的信念,耐得住寂寞,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会自立、自制、超越文化和环境的约束,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师。—— 刘宽新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找刘宽新讲课的人多了,也给他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我这人,要讲课就要讲好,要讲好就怕学生不知道,然后就拼命地学,越学得多,请我讲课的人就越多,这样又越觉得自己更要努力地学。在这种压力下,数码知识就不断地提高。我现在是自由职业者,推广数码、写文章,成了我的主要生活方式。我认为人应该超然独立能够独处,自我实现的人一般不害怕孤单,有时甚至主动追寻清静和独处。并不回避与人接触,但从不依赖他人。要能够自我决定,自我管理,成为一个主动负责、自治自决的自由个体。

刘宽新的讲课现场从来都是座无虚席,鸦雀无声。每次讲课的内容都不一样。为了让学员少走弯路,吸收数码精华,他熬更守夜地备课,认真看完每一本厚厚的教材,“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刘宽新最后提炼出的精华仅两三页。既然潜心做一个数码研究、传播、推广工作者,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势必一无所获。刘宽新说“研究数码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第一要有大量的基础知识,既要懂数码,还要掌握扎实的摄影技术知识,这是一门综合的学术,积累的丰富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第二个是要有大量的时间;第三个要耐得住寂寞,一个人长时间对着电脑研究数码,苦得很,要耐得住平淡的生活。做数码摄影也很适合我,现在年纪大了,在家还要带孙儿。”

在讲课期间,刘宽新常常会遇到刚入门或一知半解便以为懂了的学员,他认为这些学员都太浮躁,没有掌握扎实的摄影技术知识,“影友对数码存在几个情况:一是觉得数码很好,应该学习,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学;二是不懂数码的运用、数码文件的整理、色彩管理、输出技术。”

数码的出现,也使它的社会地位发生改变。“数码带来的巨变,要求摄影人必须努力顺应这种潮流、趋势,把自己转变成一种全新的人。数码,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进行艺术创造是需要灵感的,但灵感与作品之间毕竟还有一个很大的距离。要想把灵感变成作品,这中间还需要付出行动和努力。现在人们对数码产生了数码过度症,把照片作假,数码现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作假。有一些人会说,这是搞数码的,言外之意,就是贬义。有两种人,一种是不懂如何后期制作,还有第二种呢,就是技术不过关,做得很烂,摄影本身还是照相,光靠后期行不通,后期过度,破坏了摄影师的创造力,运用得好,锦上添花。”刘宽新这样说道。

正因如此,刘宽新对自己的要求都极为严格,他说过去十年的基本功锻炼了他的技术知识;在兰州大学教课巩固了他的基础知识;对数码孜孜不倦的研究使他重新定义了摄影,推动了数码摄影的发展。他劝诫每一个想学摄影的人,不管做任何事,都必须具有崇高的生活目的和思想目标,只有这样才会比一个根本没有目标的人更有作为。即使目标没有完全实现,但为之付出的努力本身也会让人受益终生。

刘宽新的起点太高,以至现在还无人能超越,但他希望每一个数码摄影人都要踏踏实实地学习,不能投机取巧,努力钻研才能取得丰收。最重要的是,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这样才是世界的。

刘宽新在数码界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他逐渐成为一种权威的象征,2006年他成为国内第一个以数码专家身份来鉴定中国记者协会主办的全国新闻优秀奖参评稿件的摄影家。

 

 

刘宽新语录:

 

     怀疑数码的人大概有这样几种情况:1、从来没有用过数码相机的;2、数码相机很差的;3、数码相机没有用到家的;4、有数码相机,不懂后期制作的;5、在胶片领域取得很大成就,对自己的利益形成威胁冲击,所以反对。

     坚持胶片摄影的人,不但可以理解,还应该值得尊重。

     摄影的功底需要扎扎实实地学,技术需积累,但是,思想高于技术。

     没有一个人完全学懂数码。数码空间无限大。

     摄影师不要比器材,够用就好。没有最好的相机,只有最合适的相机。

     只有树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自己变得越来越有力量,才能使自己逐渐成熟起来。

     人生要按阶段给自己定目标,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不要让精神消沉,一个壮志凌云的人肯定会比一个胸无大志的人有出息。

 

后记:见到刘宽新,是在北京绕了大半个城。他,高高的个子,略瘦,身手敏捷,谈吐睿智,目光如炬,讲课惯用的手势。他的家不是很华丽,但摆设整齐,温暖而舒适。书柜里的书整齐有序地排列,电脑旁边是一本数码操作教材和备课本。刘宽新是个忙碌的人,保持每天看书、钻研数码的习惯,每看完一本书都会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分析总结出重点记录在备课本,用作下次讲课内容。我们的采访是由他主动提到婚纱摄影这一话题进入的。刘宽新态度硬性地摆明立场:我绝不参与婚纱摄影。关于摄影和数码,他是一个行家。关于其它,他对民族荣辱感尤其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他批评如今多数年轻人盲目追求感官刺激,及时享乐,缺乏追求。言语中,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愤慨。三个小时聊下来,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他对摄影的爱憎分明,对数码的执著追求,对民族文化的尊崇,对人格尊严的重视。放下摄影,他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爷爷,哄着逗着孙子玩。他让你看到一个立体的刘宽新,实实在在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