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洒意、记录写实—访人像十杰得主梁达明
责任编辑: 飘渺一叶
  • 自由洒意、记录写实—访人像十杰得主梁达明

    发布者: U2-2  发表于 2011-5-4 11:12 分类:自由摄影 查看: 3237 

    摘要: 自由洒意、记录写实—访人像十杰得主梁达明 题记: 我在人像摄影中倾心追求的就是去发现被摄人物的某一神位,重点刻画,让人物某一点传神,从而挖掘被拍摄人物心理活动,抓住读者。-----------金像奖提名获得者梁 ...

 

自由洒意、记录写实—访人像十杰得主梁达明

 

题记:

      我在人像摄影中倾心追求的就是去发现被摄人物的某一神位,重点刻画,让人物某一点传神,从而挖掘被拍摄人物心理活动,抓住读者。-----------金像奖提名获得者梁达明

     

一、梁达明速写

      梁达明辽宁人,他的父亲梁枫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军事摄影记者,或许受到父亲的影响,使梁达明自幼就受到摄影的精神熏陶,只不过刚开始并未从事摄影,倒是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学潮流的影响,欣然从事电影剧本、小说的创作,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学习摄影,正因为梁达明多方面的综合素养成就了他今日的成绩。见到梁达明,给我的印象谦和而不张扬,这在以“张扬个性、桀骜不羁”的摄影界特别少见,因为这几天的劳累与应酬,他的嗓子有些沙哑,但欣然接受了我的采访。

     梁达明,男,1960年生,毕业于中国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系专修科,1981年学习摄影,曾就职于中国沈阳生生照相馆。现为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像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会员(PPA),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教授,自由职业摄影师。

    1984年从事摄影创作以来,发表作品数千幅,文字稿数十篇。获国内,国际摄影比赛奖一百余次, 其中获金奖二十余次。1992年当选中国首届十大青年摄影家;1993年当选首届中国人像摄影十杰。1996、1999、2004年获第三、四、六届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提名奖。1996年出版《梁达明人像摄影作品集》。2001年接受中央电视台(CCTV)《瞬间世界》栏目专访。2002、2005年出任第四、五届中国人像摄影十杰评委;2006年出任第十一届中国人像摄影艺术展览评委。2007年获第七届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2009年出任第六届全国人像摄影十杰评委,出任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评委。

 

 

二、摄影本意在记录,风格多元现风采

问及梁达明二十年对摄影的体会时,他言简意赅的说:“摄影的本意是在记录,这里的记录不是简单对存在的人与物、自然的拍摄,而是以它们为栽体,需要将拍摄物与摄影者强烈个人的主观意识相融合。尤其在人像摄影上,我更是从人像摄影中倾心追求的就是去发现被摄人物的某一神位,重点刻画,让人物某一点传神,从而挖掘被拍摄人物心理活动,抓住读者”。

这些理论完全可以从他的人像摄影作品中感受到,例如2003年获国际摄联(FIAP)第27届黑白摄影两年展铜牌奖作品《注视》就是明证之一。整幅图只是人物的半个脸庞,那只明亮的眼睛投射出一股难以诉说的情感,是平和、是坚定,还是沉思、或迷离?观此图使人遐思无限,又有种说不出的愁绪。这使我想起看国外摄影师凯文卡特的《饥饿的苏丹》等大师作品时,不由得画面而震撼和共鸣。那样的摄影作品投射出凯文卡特敢于直面现实的冷俊,记录人类的生存状态的坚定。但他反映的也只是人类生活状态的一部分,而梁达明的这幅作品则充满着一幅充合而又思索,更具有东方含蓄的情感表达。他定格的那瞬间,却记录了特定时空下的人物的丰富内心情感。

梁达明的拍摄风格多元化,他不仅拍摄人像,也拍摄风光。他的风光片多黑白色,用黑、白、灰三色传达的风光片干净而洗练、写意味很浓厚。看他的风光片,不是因为色彩的艳丽使人迷离,而是为黑白片中蕴藏的中国传统古典诗词的简约美而折服,即通过有限的画面传递无限意向。那是一种久违的田园冲淡美、山川河流的壮美。青山的壮丽、溪水的涟漪、树木的洗练……无一不折射出梁达明内心的充和,这对于浮躁的摄影界而言是非常可贵。

 

三、画艺摄影领风骚,除旧布新显华章

当问及梁达明他在2003年《春风杨柳万千条》组照4幅获《中全青杯毛泽东诗词意境摄影比赛》金奖时,梁达明笑着说:“那次比赛通俗说就是“看图识字”,看谁“识”得好,主题抓得准。首先要画面与诗句配合得好,其次就是表达意境,所谓意境就是画面的外延大,给人的联想多。摄影师先有感觉,再选合适的画面表达这种感觉;反过来,读者是通过画面找摄影师的感觉。参赛作品应该做到文题一致,形式和内容统一”。

我也看了四组画艺摄影作品,感觉到整幅图干净利落、美感无限,中国传统的国画韵味十足,简约而不失悠远,不仅体现了毛泽东诗词磅礴壮美,而又能通过有限的画面传递祖国山川的秀丽。随即问梁达明的创作经验,他说:“这可能得益于我的文学功底,小时爱写作文,长大后想当作家,也写过几年的剧本。加上毛泽东诗词博大精深,很难用一幅画、一幅照片或一两句话表达。我认为作品画面一定要有诗意,有韵味,看后要让人有回味。不能仅仅是符合诗词的意思就行了,那样会让人感到很肤浅。

幸好在1988年到1997年,我在暗房里用手工制作了40多组集锦摄影作品。本想结集出版画册,终因这一形式过于传统,欣赏者寥寥而放弃。刚好碰上此次赛程,于是我找出那些集锦照片,从中挑选出十几幅牢牢地记在心里。然后,我开始阅读毛泽东诗词。看了半个多月后,我把注意力集中在二十多个的重点诗句上,与前面挑选出的照片进行比较。最后,我选定参赛的这4句诗,配上4个画面,其中《风景这边独好》是用全国5个不同地方拍摄的素材在暗房里合成的。《江山如此多娇》选择了黄山、北方的松树和北京的一座桥,使南北景致结合。虽然这4幅作品不是近期作品,但我认为画面和主席诗词结合得比较完美,为诗词赋予了新意,加入我个人对主席诗词的理解”。

听了梁达明这番细致的叙述后,我觉得他获得金奖也就不足为怪了,正应了西谚:“命运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我想与其说梁达明天分过人,倒不如说他后天的勤奋、努力、用心的缘故。

 

四、摄影镜下的沈阳、记录变迁与发展

梁达明不仅将拍摄人像、风光,作为沈阳的一个普通公民,他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在他的业余时间一直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沈阳最有现代感的建筑与失落的民间建筑,在那里可以看到沈阳这座城市的发展进程。

当问及梁达明为何这样作时,他淡淡的笑着说:“拍沈阳建筑的目的,一个是反映沈阳的改革二十年的变化外,更重要的是记录沈阳人的文化变迁。这个是我用摄影记录挖掘重要的一点。我是通过两条线索体现我的思想,一条是沈阳市的历史感,故宫代表沈阳市的古老文化,另外一条就是现代感,现代化的建筑。

同时身为沈阳的市民,更应该关注这个城市。由这去看这个问题,因为你再大的艺术家,你再(是)谁,你也是这个城市当中的一员哪对吧,很小很小的一员,那么从一个市民角度(来讲),通过我这个,运用我这个手艺吧,就是技术手艺吧,去为这个城市做贡献,去表现这个城市”。

听完梁达明这番论述后,更为他的平易而感动。

 

五、采访后记

采访张旭龙能够感到他身上散发出西方绅士的雅致,而相识梁达明感受到一颗充和而睿智的心。尤其他拍摄的人像摄影在传达人物丰富情感上,能够感受到一股久违的人文思想内涵,他的人物不局限于模特,而是以丰富的生活背景为根据的现实人物,这点上梁达明的做法,无疑给原本浮躁、喧嚣的对中国摄影界有几许启迪。虽然采访只有20多分钟,但梁达明身上散发出的那份谦和而不张扬给我深刻的印象,作为结尾我们衷心的祝福梁达明的艺术道路常青。

梁达明摄影作品网:http://liangdaming.51dbf.com/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