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人像摄影的“主旋律”——走近张建设
责任编辑: 飘渺一叶
  • 发布者: U2-2  发表于 2011-5-3 02:43 分类:自由摄影 查看: 7615 

    摘要: 我相信,即使看来最丑的人也有美的存在。其内在的品质、精神和灵魂,有时会在一瞬间通过他的眼睛、双手和体态表现出来。我所拍摄肖像所具有的魅力源于一种内在的力量,这是隐藏在每个人身上难以形容的秘密的一部分, ...

             感受人像摄影的“主旋律”  

                   ——走近张建设的经典人物肖像摄影

      我相信,即使看来最丑的人也有美的存在。其内在的品质、精神和灵魂,有时会在一瞬间通过他的眼睛、双手和体态表现出来。我所拍摄肖像所具有的魅力源于一种内在的力量,这是隐藏在每个人身上难以形容的秘密的一部分,我的工作就是用胶片来抓住它。

      多少年来,我的镜头前有位高权重的政要,也有万人瞩目的明星,有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也有叱咤风云的体育英雄,有令人尊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百姓。我始终在想,摄影是什么?摄影是记录,摄影是品味,摄影是创造,摄影是感动。透过取景器,我用“第三只”眼睛去捕捉、去定格― 心灵的肖像,本真的肖像,隽永的肖像,把它留在时代,留给未来。

                                                                                                                 ——张建设。

    走进张建设的办公室.立刻就能体会到他把工作室命名为“风范”的感受。时代化的人物.正面的形象.加之精到的用光.传统的构图.仿佛时光凝驻的瞬间.统统成为这里最富特色的风格。采访的时候.他始终是那么健谈、高亢.完全可以想见拍摄时的尽心和执著。带着时代的烙印.一代人永不消散的热情理想和激情.他用手中的相机,在一张张面孔上.留驻那些带着记忆与现实交汇的瞬间。


“在我的观念里,“传统”和“经典”之间是画等号的。”

 

问:看你拍摄的人物肖像,会让人觉得回到老照像馆的感觉。
答:是。其实我们最早接触的都是这样的人物照片.恰恰是老照相馆那种传统风格的标准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能够在人们心目中被定义为“标准肖像”.我觉得它一定是经典的。因为它首先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真实、厚重、典雅.我们现在看那个年代的照片.仍然能够获得强烈的感染。一个人一辈子可能会有很多照片.但是我觉得,人们都会希望有一张能够代表我自己的标准肖像。

问:你是怎理解这种标准肖像的?

答:我们总是说:真,善、美.最重要的是真。只有真的.才是善的,是美的,所以摄影应该是真的,是内心的,而不是依靠那些肢体和灵魂的扭曲。我厌恶那些假的扭曲的照片,希望自己拍摄出来的人物肖像都是充满阳光的,温暖的,能够给人以启迪.热爱美好的照片。

问:在形式上呢?

答:形式上也应该是本真的.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充分发挥灯光人像的魅力,模拟自然光线下的状态.并凝炼成为一种经典的视觉画面。比如在拍摄人物肖像时最多使用的伦勃朗光.恰恰是因为中国人的面部轮廓比较平淡,通过这种光线勾勒面部结构.突出五官的起伏.正是非常合适的。但是你看欧美的摄影师在拍摄西方人的时候,因为他们的面部轮廓本来就特别凸现.所以更多会使用蝴蝶光,通过正面顶光削弱凸现的起伏。所以无论构图也好.人物姿态也好,包括这些经典的用光形式.都是根据我们自身真实的条件形成的,继承了前人对人像美的理解,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
 

“我永远拍那种具有英雄情怀的照片,那种以己为荣的,心灵的肖像。”

问:这么多年你都给什么人拍过像?
答:我拍的人太多了.你祈:“中国政要”拍了20 年;“中国院士”拍了11 年.1500 多人.“中国名医”拍了15 年;“中国名校”拍了11 年… … 拍摄过的人.累计起来应该数以万计.现在我保留下来的底片就有400 多公斤。

问:怎么想到做这么大的题材呢?

答:真正开始应该是95 年,在这之前也作了大量铺垫。能够拍这些人.不是因为别人给我钱.而是自己挣钱来贴补在这上面。我90 年离开新华社建立自己的工作室.那时候就有很多有钱的人找我拍照,我收的费用很高.起点就是3000 . 但是挣这个钱不是用来挥援.而是拿去拍这些值得我尊敬.值得整个社会尊敬的人。我从来都不是个商人.这也跟自己的经历有关.反而有一种特别强烈的社会资任感,这也是做这件事.然后坚持下来的一个基础。我觉得自己还是很执著的.像最艰辛的时候.甚草负债在坚持。第一批,1058 幅院士肖像从海南运回北京.赠送到他们每个人手中的时候.我已经欠了很多钱.但也就是由那开始.坚持过来了.也就慢慢迎来光明了。现在我每天见的都是自己想见的人,每天拍的都是自己想拍的照片.特别充实。

问: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持你坚持做这件事?

答:我觉得是源于对美的理解。我们那时候接受的教育,让我从小就崇拜英雄.为这个一直就特想去当兵。后来从学校推荐进了工厂.就是当时的燃料化学工业部,分去学摄影。从暗房开始做.学了两年徒。19 岁的时候.单位分了三个征兵的指标,对我来说真是正中下怀.就这样进了部队.然后分到了核试验基地的研究所,与科研一线很多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一起工作了四年时间。那时候这个岗位真的是让人非常自豪,后来离开部队.回到地方以后,就一直想把自己这种英雄情结做一种转移。因为在部队看到那么多默默奉献的科学家,是以那样一种态度来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对他们开始是敬重.然后慢慢走近,慢慢了解.有一种想要表现他们的强烈愿望。“中国院士”这个系列,我一口气拍了11 年.到今年6 月份.再拍200 多人,就把截止去年当选的1 700 多位院士全部拍齐了,而且,500 多位院士家中都有我捐赠的一张大幅肖像.这也是让我自己很自豪的一件事。

问:你希望把这种英雄情怀赋与被摄者?
答:是。我觉得任何人——高贵也好.平凡也好——骨子里一定是喜欢自己的。一个人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一定要自爱、自信、自力.而自爱才能自信.自信才可以自立。我想通过摄影带给别人的.就是能够让你为自己感动的那一时刻.
绝对不是无动于衷或者矫揉造作的。这种英雄情结不是我一个人的偏执.而是一代人的精神面貌.

      我曾经去拍一位院士.那时候他已经不能出门了.中科院特意安排了一个小组配合我,但是当我们赶到这位院士家中时.却被他的女儿拦在门外。她拿出一本刊物.指着上面的一张照片给我看。这位院士站在楼道的一角,楼梯转弯处破损的窗户中照下一束光线.加上一个俯角的拍摄给人的感觉这就是一个一脸无奈,一身落魄的老人。他的女儿对我说.这就是你们搞摄影的人给我父亲拍的.你知道看到这个照片我们家人有多生气吗?父亲一辈子从事科研事业.是我们的心目中的英雄.是我们的偶像。如果你也是来拍这样的照片,请你现在就走.我们不需要。 我想那位摄影师可能是想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宣泄他对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理解.但是把老人拍成这样的形象.他和他的家人根本不能接受。事实上这是家里最受爱戴的人.在儿女的心中他是英雄,在他自己心中他也是英雄并不是靠这样一张照片就能折射这一代知识分子的苦难。他们能够一生走过.有那样的成就.肯定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情怀.所以说摄影师的主观并不能主导一切.站在自以为理解的角度上.不一定就是真的理解被摄者。“我用最简单的方法与之沟通,让他们在我的影像下能够是本真的,是隽永的。还是那样一个人,但又不仅仅是他平时表现出来的状态,而是在与我短兵相接的交流中,让他找到内心久违的,想去表达的那份感觉。”

问:你认为如何才能拍出“心灵的肖像”呢?
答:长相是爹妈给的.有美有丑.但无论相貌如何,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怀揣着一份美丽.发现、启迪、记录这份美丽正是我们通过摄影所要实现的目的。但事实上.拍过照片,并由此而喜欢摄影的人真的很少.造成这种影响跟摄影师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任何一个人,不管长的美丑,年长还是年幼,他走进这里来照相来的时候,有一件事其实想的特别明白.那就是展示自己,他是带着一份努力来的。与纪实摄影的记录过程不同.那些被摄者是被动的.如果产生了参与意识.往往就不自然了。但拍摄肖像不一样,是被摄者主观意识主导的.发自内心的表现。所以就要看摄影师能不能在被摄者有这么强烈愿望的时候,让他们在不经意间释放想要表达的意愿。这可能是摄影师需要用一辈子去追求的东西,不是技术的高低,而是悟性的高低,积累的多少。

问:一次拍摄往往只有十几分钟,这么短的时问怎么去交流?
答:首先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发现别人的短处、缺点,比如一边眼睛大一边眼睛小,脸型适合正面还是侧面,适合仰一点还是俯一点,眼神适合直视还是有角度等等。不但要发现他的优点,更要发现他的缺点。很多时候拍不好照片,正是因为你忽视了他的缺点,甚至通过镜头把他的缺点放大了;或者发现了被摄者的缺点,但是没有办法消除这种影响,一样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更重要的还是在那样一个时间里调动他们。所以只要进来拍照的人,我就不会让他闲着.在十几分钟里,让他们一直在想一件事,那就是发现平时难以表现的感觉,让他忘记是在拍照片,一定要让他的情绪从平淡的状态中激动起来。这也是跟照相馆的传统拍摄最不一样的一个地方,我们是站在今天摄影人的角度上。过去那个年代,老照相馆的师傅可能从开始学习就没有出过照相馆的门,更多是依靠师傅传授的方式去实践。在与被摄者的交流上很有欠缺,只是“笑一笑”,这样太过简单的沟通,而很少能与被摄者一起升华。时代的发展,提供给我们各种信息,包括被摄者,他们的修养,对摄影艺术的认知,都完全不一样了。时代在发展,摄影人在进步,被摄者也在进步,这就给我们的创造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和氛围。

问:你现在拍摄的多是高端人群,你觉得传统肖像的民用市场有发展吗?
答:当然有!我一直有个夙愿.要在北京做一个最大的人物肖像摄影馆.就是把传统的经典的人像展示给人们,随着传统照相馆的萎缩,大量工业化的人像拍摄堆积了这么多年,人们已经没有机会拍摄标准的肖像照片了,用这种方式做民用市场,从传统的黑白,到经典的彩色,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还是那句话,一个人一辈子可能会有很多照片.但都会希望有一张能够代表自己的标准肖像.这应该是一张能够让他自信.自爱的照片.让他能够以己为荣.感到由衷骄傲的照片。那么拍摄这样的照片.就是我愿意为之付出的工作。

 

以下是张建设所拍摄的部分人像。

 1999年,诺贝尔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

 

美国摄影家:菲利普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

 

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

 

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

 

法国著名导演:克扎维·杜兰热

1993年诺贝尔获得者:罗伯特·福格尔与夫人

国际刑侦鉴识专家:李昌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