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琵琶伎乐天,重现往日飞天梦——访张旭龙
责任编辑: 飘渺一叶
  • 发布者: U2-2  发表于 2011-4-30 11:25 分类:时尚先锋 查看: 5495 

    摘要: 反弹琵琶伎乐天,重现往日飞天梦 ——访中国著名人像摄影名家张旭龙先生 题记: 在艺术家看来,一切皆为美,因为在任何人与任何事物上,他锐利的眼光能够发现“性格”,换句话说,能够发现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内在真理 ...

反弹琵琶伎乐天,重现往日飞天梦

——访中国著名人像摄影名家张旭龙先生

题记:

在艺术家看来,一切皆为美,因为在任何人与任何事物上,他锐利的眼光能够发现“性格”,换句话说,能够发现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内在真理,而这个真理就是美的本身。———法国.罗丹。

一.前言:

读到余秋雨先生《莫高窟》中的:“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都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这句话时,便被敦煌曾经孕育出的灿烂艺术文化所折服。尤其是融合东西方文化而富有中国特色的“飞天”绘画,更是这片灿烂文化的艺术奇葩。如何以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再现这千年艺术,难道国人的“飞天之梦”仅为心中的“遥远绝响”吗?然而有一位人以“人像摄影艺术”形式,将国人的“飞天梦”得以完美的再现,他不是国外的摄影大师,而是土生土长中国著名人像摄影名家张旭龙先生。

二.温文儒雅谦君子、平和刚毅真名士

ersonName ProductID="张旭龙" w:st="on">张旭龙ersonName>先生,河北秦皇岛人。自古燕赵之地,多慷慨激昂、豪侠仗义之士,其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自古至今涌现出多少对华夏文明有贡献的历史名人。五帝之一的尧自不用说,博古通今的儒法大家荀子且不言,反映民间疾苦、词曲婉丽的曲作家关汉卿,一部红楼传天下的曹雪芹等,都是河北人。正是这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熏陶,使ersonName ProductID="张旭龙" w:st="on">张旭龙ersonName>先生自幼就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并自八岁开始国画练习,也奠定了他从中华文化汲取表现人像摄影的表现技法。他对人像摄影的认识,远远超出一味“崇拜西方人像摄影”的审美趋向的“虚无文化论者”,同时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层次上,对人像摄影进行创作、体验与探索。

常人心中的人像摄影师们,必是“时尚前卫、不拘常礼”的“狂士”形象,然而见到他本人时,却是眉目清秀中透射出一种中国传统文人的温润儒雅。在他的身上,感受最多的不是摄影人那份匠人习性,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份平和、宽容、坚毅。

三.人像摄影飞天梦,艺术奇葩再重现

作为近年人像摄影界领军人物之一的ersonName ProductID="张旭龙" w:st="on">张旭龙ersonName>先生,大凡出笔时总给摄影界意想不到惊叹。自20019月,做客中央电视台、搜狐网等多家媒体,畅谈其唯美的拍摄理念时就备受争议。2003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ersonName ProductID="张" w:st="on">张ersonName>先生,将中华文化的唯美理念融合现代人像摄影技术手段,将‘唐韵’系列人像摄影风格首推市场,引来摄影界一片哗然,随即席卷了国内整个商业摄影市场,为趋于平淡的商业摄影注入新的血液。此次他作为国际上第一个用“现代人像摄影”对敦煌壁画“飞天遐思”进行重新的阐释时,各种非议蜂拥而至。

谈及此,ersonName ProductID="张" w:st="on">张ersonName>先生坦然的说道:“我身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知道敦煌壁画所传达的艺术魅力对于我们如何的重要,这不单是文物古迹的保护,而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与再现。在一次交流中欧洲的一些摄影师看到了我的唐韵系列非常震惊,以及德国《明星》杂志专程来北京采访我拍摄古装唐韵的现场。使我意识到作为中国的摄影师最终应该拍摄具有我们中国文化的艺术作品。从此我又开始对唐韵古装的拍摄进行探索。一直在思考如何拍摄 “第二代唐韵”系列。

大约在两年前,当时给我影响比较大的还应该说是画家曾浩的油画作品,也可以说是他的画打动了我,点燃我要拍摄飞天这一主题的激情。用它来作为我“第二代唐韵”系列的拍摄主题。我希望自己以现代“人像摄影”的技术手段对此进行重新阐释,这不仅是对敦煌文化艺术是种传承,同样也向世人表达:我们的民族在1000多年前曾经多么的包容兼并、通脱阔达,我们的祖先是可以创造出世界顶端的艺术特色,我们不必为作中国人而自卑,倒应该学习我们祖先那种开拓奋进的自强精神”,所以对于外界的评论倒不在意。

ersonName ProductID="张" w:st="on">张ersonName>先生指着那些敦煌壁画“飞天图”,进一步向笔者解释道:“‘飞天’本是佛家用语,原意是古印度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前者为古印度的天歌神,后者为是古印度的天乐神。后来为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我便问ersonName ProductID="张" w:st="on">张ersonName>先生:“为什么说它体现了民族高度的艺术创造性呢?”

366--535年)。它的创新时期是始于西魏结束于隋代(公元535--618年)。此阶段的特点:西域飞天与中原飞仙相交流、共融合的阶段,也就是是中西合壁的飞天。

接着他详细向我解说了中西合璧的飞天的特点:“西魏时期中西合壁的“飞天”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特点:一种是西域式飞天,一种是中原式飞天。

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为香间神的乾闼婆,散花飞天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飞翔;作为歌舞神的紧那罗,天宫伎乐,冲出了天空围栏,亦飞翔于天空。两位天神合为一体,成了后来的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乐飞天。其代表作品如第249窟西壁佛龛内上方的四身伎乐飞天。

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种飞天。这种飞天是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教飞天相融合的飞天:中国的道教飞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体,脖饰项链,腰系长裙,肩披彩带;印度的佛教失去了头上的圆光和印度宝冠,束起了发髻,戴上了道冠。人物形象宣传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长,面瘦颈长,额宽颐窄,直鼻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创造出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千余年间的敦煌飞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变发展的历史。所以只有它们可以称之为中国民间艺术家们最天才的杰作,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听到他谈这些话”。我为他对中国“飞天文化”的热爱和执著而震撼。

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理想固然好,但实际中行动起来,所遇的困难远远超过想象。除了对前期拍摄环境的了解、拍摄过程中的准备、自然条件的无常变化及对“飞天”形象的探究与体验,再就是“飞天”形象模特如何与摄影师相配合的问题。

对于前期拍摄环境的了解,ersonName ProductID="张" w:st="on">张ersonName>先生谈言:“从有拍飞天的想法到拍摄,我用了近一年多的时间去研究这个主题。要想拍好飞天,首先要了解飞天,了解中国的文化。为此我先后两次来到敦煌。对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的飞天形象图作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尤其是各种飞天的艺术形象姿态窘异意境深远,只有仔细揣摩其所处时代的风貌,才能对其体现的艺术风格、表达的艺术情趣有所把握”。

当我问及前期拍摄过程中的准备工作那部分准备最困难时,他稍作停顿后说:“其实拍摄用的道具等准备工作到没什么困难,比起我拍其他的片子我认为到是简单许多。设计服装道具对于我来讲是小事一桩,我认为最难的问题就是一个字“拍”,怎么拍的问题”。

随即又ersonName ProductID="向张" w:st="on">向张ersonName>先生请教拍摄过程中,最难表现飞天形象的是哪一部分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时。ersonName ProductID="张" w:st="on">张ersonName>先生愉快的说:“飞天的故乡虽源于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由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整个敦煌文化艺术最为精华的部分。用静态的绘画来表现飞天是很容易的,别说飞天就是画飞龙都可以画的栩栩如生。可是用摄影来表现飞天——关键是如何以“人像摄影”的形式来再现飞天的飞?是我思考的主要课题。

试看那些飞天:头束圆髻,上体半裸,身体呈“U”字形,双脚上翘,或分手,或合手,凌空飞行的姿式,有下落之感。“U”字型的身躯尚不圆润,微弯,还有印度石雕飞天姿态的遗迹。飞天。它是不长翅磅的不生羽毛、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着实困绕我很长时间,倘若过多的使用电脑后期制作,又会使摄影本身失去原有的价值,使用威亚拍摄又很难找到十米高的影棚,即使找到十米高的影棚,那么这种方法又很难在商业拍摄中推广。

一时间如何“飞”成了我拍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经过几番周折飞的问题解决了,我又要考虑每幅画面情节故事,并不是说拍个人到天上就是飞天,这其中有很多典故和莫高窟文化。比如说飞天名称的由来吧,敦煌飞天的名称由来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等等。

其中《供养天》供养天是指持物供养的飞翔天人,而《伎乐天》则是在地面或空中奏乐、踏舞的天人。严格的讲每一幅画面都不是随意乱拍的,比如我那幅《反弹琵琶》就是根据莫高112窟南壁东侧之中唐『乐舞图』拍摄的。

听着ersonName ProductID="张" w:st="on">张ersonName>先生如此详尽的描述,心中不由的为他的那份敬业而叹服。对于大自然天气的变化引起的困难。ersonName ProductID="张" w:st="on">张ersonName>先生解释说:“只能起早贪黑外,应付老天的无常。因为早上810点左右,阳光不太强烈,日照时间相对不强,对于模特也适合表演。下午56点,夕阳西下真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种空旷辽阔的景色感染,一天的劳累自然也消弱许多。”

当问及如何与模特相配合的问题时,先生回答说:“我对模特从来没有过高的或者说是有些苛刻的要求,我认为摄影师是整个拍摄过程中的导演,模特的状态与表现的好与坏摄影师是有责任,不能说拍不出好的作品就说模特不好不专业,我很少找专业的模特拍摄,再说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很少的,甚至可以说少的的可怜。此次飞天系列拍摄的模特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是一个小学教师。我一般是让她站在被赞誉为敦煌十景之一的沙岭晴鸣。看着陽光下一道道明暗相間、层次分明的沙脊;欣赏着白杨婷婷玉立,垂柳舞带飘丝的月牙泉。面对如诗如画一沙海奇观,感受着莫高窟的文化历史、民族特色、心里体验,这样她才能进入角色,更能拍摄出本真、自然符合特定历史时期的“飞天”形象”。

听着先生的详细叙述,可真应了那句古诗:“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五、万事俱备待发行,对待模仿尚宽容

当问及张先生:“假如您这本人像摄影集发行后,出现的仿冒者和追随者您是怎么看的?您认为这会对您的创作思想和作品有侵害吗?”

张先生淡淡的笑着说:“这是两个不同意义的问题,任何艺术领域都会有追随者。一种风格或流派有了追随者才可以发扬光大,就像我拍的古装唐韵,如果没有追随者没有那么多的仿冒,就不会有今天全国都在拍古装唐韵的风潮。再此,我还要真的谢谢这些喜欢古装唐韵的追随者,还有那些仿冒者。”

听着张先生的回答时,我倒修正了先前对他的误解,以为张先生对于模仿者或者跟随者,必然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自我的权益。他好像看出了我的所疑惑。随即说道:“其实在视觉艺术绘画领域自古都有临摹的存在,它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是无可厚非的,但张大千临摹莫高窟壁画,他不会说敦煌壁画是我张大千画的。但在现在的摄影圈子里就不同了,他就可以说是我拍的。借用时下比较时髦的话是“不按套路出牌”,一切拿来主义。

似乎在摄影领域就不存在知识产权的问题。大家也都知道,摄影最终玩的是底蕴,是摄影师的素质、修养。也就是所谓的文化,一旦没了文化、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创意“,一组作品的创意被人拿走了,连声招呼都不打这样的人大有人在。其实你拿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内在的精髓你是领悟不道的。因为你没有用心去体会其中的真谛。

比如说在我拍摄的飞天中运用了红色的飘带,凌空飞舞,其实在所有敦煌壁画中红颜色用的是绝少的,所以,敦煌壁画飞天中就根本没有红色飞天出现。而在我拍摄的画面中,红色飞天的出现,却蕴喻着另一层的含义。我想不了解敦煌文化的人是看不出来的。”

听到ersonName ProductID="张" w:st="on">张ersonName>先生这番论述后,更使我觉得与其说“人像摄影”技术是西方的舶来品,但在ersonName ProductID="张" w:st="on">张ersonName>先生的手中却始终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者,他真正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将古老东方所蕴藏的巨大文化力量得以重新展示给我们,不由得为ersonName ProductID="张" w:st="on">张ersonName>先生的此举而感动。

六.凤舞九天显华彩,推陈出新悟真道

当谈及2005年拍摄完成《凤舞九天》即将于20062月首次在上海公开亮相时,ersonName ProductID="张旭龙" w:st="on">张旭龙ersonName>先生相当谦虚的说:“相比我早期拍摄的古装唐韵,我认为《凤舞九天》是我比较满意的作品,无论是从思路和技巧上要成熟多了。”

当问此次飞天拍摄对于摄影创作的体会时,ersonName ProductID="张" w:st="on">张ersonName>先生更是感慨万分,激动不已的说:“敦煌壁画,一个迷一般的名字,如同海市蜃楼般的梦。历经千百年沧桑,见证多少美好与丑陋、善良与邪恶,无论汉唐丝绸之路上,或是茫茫戈壁沙漠中都可以看到那闪烁着绚丽的光彩,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点缀着寂寞的大漠。是历史成就了敦煌,还是敦煌成就了历史?这需要我们慢慢走,拾一段走失的记忆……”

随即ersonName ProductID="张" w:st="on">张ersonName>先生向我叙说了一个故事:“早在1941年,中国的画坛巨匠ersonName ProductID="张大千" w:st="on">张大千ersonName>先生两次去敦煌,自筹巨资在莫高窟临摹壁画近一年,得大小临本数百幅。敦煌艺术博大精深,为每一位艺术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艺术营养。也使得众多艺术家们以最原始的崇拜和激情去寻求辉煌背后真实的情感,勾勒出灿烂与质朴之间、多彩与纯真之间、天地大道与人间性情之间的深刻关系。

摄影与绘画是相通的,运用影像手段表现敦煌飞天必要先悟其道。临摹敦煌壁画,在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使之流传和传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艺术家们倾大半生从事敦煌壁画的临摹,可歌可泣。可要临摹好敦煌壁画必须过三关,同样摄影也要过这三关。

这第一关就是难过的线描关,线描是中国绘画造型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它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特征,而敦煌壁画继承并发扬了这个优良传统。

从线的功能讲可以分为:起稿线、定形线、提神线和装饰线。掌握线描时代特征是体现风格的重要环节,但线的变化多样、风格窘异。如顾恺之的铁线如行云流水,而僧徭的铁线却如曲铁盘丝。同时因地域朝代不同,风格也是不大一样。如:“北魏与西魏就不一样,北魏稳、西魏活。加上同一窟内的铁线描因作者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特色,因此临摹时要掌握具体对象,为能一以概之。

描法,如画手指,批背一笔,然后以两次笔毫旋转描出突出指甲的圆浑的手脚指头,我们叫他旋转线,这些是我们临摹实践中已以发现的敦煌画师运用线描造形的规律。中国线描出自书法,描线时的运笔,就是运力,运力就是运情,中国的绘画和书法都是感情的产物,线中的抑扬顿挫,轻重疾徐,就是感情的波动和节奏,敦煌壁画的线是充满审美感情的产物。那么在摄影当中首先要表现画面线条的行云流水才是构成敦煌飞天的韵味的关键。

第二关是色彩关,色彩鲜丽,观者情悦,是敦煌壁画又一个突出特点,是研究敦煌艺术最艰苦最长的过程,但我们这里所谈到的色彩者是第二面貌,是变色褪色之后的色调。

在色彩使用上如何富于美的生命力,有许多技术上的问题、如菩萨黑色的头发中透出绿色感。丰富又有变化,这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发现在黑色下先涂石黄衬底。再涂黑色,让他们自然渗透;在青色忍冬叶瓣中有绿色的感觉,这也是在石清色下先衬石绿。这类手法叫衬色。那么在摄影画面的色调控制中就要遵循敦煌的法则,否则,就涂有虚名了。

最后一关是也就是我们长说的传神,简而言之就是赋于艺术形象以生命——思想感情。早在战国时代荀子就说过: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夫是渭之天情,虽然是说的人,也实用于艺术。东晋画家顾恺之正式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之后,南齐谢赫把写神从人物画推广到一切绘画,称为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不仅给艺术形象以生命,而且要有韵味。

敦煌壁画人物形象传神主要体现面部,因而无论是神灵的形象或者是世俗人物的肖像,都有五官准确,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理想的形象。而眼睛则在传神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如果没有五官和身姿手势的整体配合,很难完整深刻地展示人物精神状态。敦煌壁画中传神的形式多种多样。总体言之可分:神与人两大类。宗教神灵形象,无论个体菩萨群体天人都从眼睛、面部表情和姿态动作的配合中展现神秘的心境。如:71窟的思维菩萨,左手支颐,右手抚膝,交脚坐莲花上,两眼注视空茫,沉浸在遐思冥想之中,而321窟的拈花菩萨,伏跪佛前左手叉腰,右手拈花,倾首向前,默默地注视鲜花而进入禅悦世界;千姿百态的菩萨群,手式印契引导着他们的意念,达到阿褥多罗三藐三菩萨提,进入无上正等正觉境界。画面传神是我们在人像摄影中经常倡导的,但很难尽善尽美。领悟莫高窟文化使我从中得到了摄影的若干启迪”。

听完ersonName ProductID="张" w:st="on">张ersonName>先生这段深刻论述后,我真为中国飞天形象所展现的神韵而敬佩。

七.采访后记

采访张旭龙先生,深有感触。我不仅为他身上折射出的那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所惊叹,更为他对艺术的执著而敬佩。这可能才是既有艺术家气息,又能将中国传统文化重新阐释于现代商业意识人像摄影的名家张旭龙先生的侧影吧。让我们以他的自述:“人们不只是想满足于形式,但难以找出正确的表现技巧,却不知情感是汲之不仅的源泉,给我一点时间,让我感受你的心跳”作为本文的结尾,也衷心的祝愿这位人像摄影名家的艺术之路永远常青。

(U2论坛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