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象的语言——余海波访谈
责任编辑: 飘渺一叶
  • 以图象的语言——余海波访谈

    发布者: U2-2  发表于 2011-4-20 18:19 分类:新闻纪实 查看: 5814 

    摘要: 他远不是我事先想象的那样张扬和外化。 做这个访谈前,我已经听很多人谈起余海波,当他在一个温和的下午站在我面前时,我看到的是一个温和的余海波。 像一个长途跋涉者,从喧嚣中突然来到了一个寂静之地。余海波把背 ...

 

他远不是我事先想象的那样张扬和外化。

做这个访谈前,我已经听很多人谈起余海波,当他在一个温和的下午站在我面前时,我看到的是一个温和的余海波。

像一个长途跋涉者,从喧嚣中突然来到了一个寂静之地。余海波把背包放在一旁,坐在公寓阳台的地上和我说话,我们说话的声音不高,谈的内容触角很多。

我们俩都很享受这个午后的安宁------安宁中丰富而灵动。

海因西恩 .雅斯耐克(Heinrich  Jaenecke)在评价罗伯特 .勒贝克时说道:“一流的摄影记者因为经常活跃在纪实和艺术的边缘领域,甚至带来根本就是艺术品的图片、、、、、、只有少部分人有足够的实力在明确的限制和无疆的感性之夹缝中找到合适的生存位置,也只有少部分人能将记者发现素材的敏锐性和艺术家对美的领悟巧妙的融合于一身。”

具有视觉智慧的余海波当在此列------读他的照片,纪实的力量与艺术的力量浑然不可分。作为新生代摄影的代表人物,他的拍摄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在中国摄影界正在赢得独特的地位。

余海波说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来搞摄影的。至今为止,摄影的世界仍对他充满魅力。

 

 以图象的语言

--------余海波访谈

陈小波

 

一、少年时最爱去的地方是崇法寺

 

陈:刚才一见你我就在想:你身上的这种气息从何而来?

余:我成长的地方是一个古老的县城,豫东永城县。少年记忆最为深刻的是老城墙和街道上的石牌坊,牌坊上雕龙画柱十分美妙。我最爱去玩的地方就是崇法寺塔(明代时期兴建)。一层一层的石阶被无数人磨的光滑如镜。登到塔顶四周一望无际,中原风光美不胜收。后来我学画画的时候常常会在这里画写生,春夏秋冬,不一样的感受。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多数时间是随着外公一起度过的。那时候,父母工作太忙,我们兄妹四人无人照顾,外公便提前离休呵护我们兄妹成长。外公在三十年代便是当地有名的私塾教师,解放后入了公办教育。他毕生走过一条朴素儒雅、讲礼道的生活之路,处处体现出儒家思维和行为方式,这对我们影响颇深,不过那时候我不太听外公的话,时常被他老人家教训。来自外公的影响数母亲最为深刻。母亲是新中国的新女性,充满着朝气,她在学堂里认识了我的父亲,俩人相儒以沫。

 

陈:故乡给予了你什么?

余:故乡给予了我一种中原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对我影响至深。离开故乡近二十年,我对故乡怀有深深的情感。

陈:和很多摄影者一样,你好象也是从绘画开始?而且最早是你母亲发现了你视觉上的天赋?

余:父母藏书很多,文革期间我们兄弟年龄都很小,父母把我们关在家中读书,我的两个弟弟视书如宝贝,而我却读得很少,每天就喜欢画画,墙上,地上,马路的石板上到处都是我的“作品”。母亲看出了我的天赋,便鼓励我画下去,长大后做一个画家。父亲专门为我请了一位美术老师,画素描,画色彩……我一下子着了迷,那时候,总想画画,为了画一个石膏写生,可以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几天不出门。那时我真的以为这一生要做画家了。

少年时的绘画经历直接影响了我的一生。在我幼小的记忆中,绘画给了我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

 

陈:你读大学时读的最多的是哲学书?

余:19879月,我考入了武汉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这是我成长道路的一次重要转折。在校园里,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等思想家让我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思考问题,看待社会和人生。我在学校一批好朋友中,大多是哲学系的,还有作家班的,如易江、范鸣华、王凯、严歌平、钟良煜、王平等等,他们是我的学长,又是我的老师。我们经常在一起聚会,喝酒聊天,谈论思想家的文化背景、思想轨迹和心理路程,以及他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航标指引,常常通宵达旦。我们在宿舍里用电炉煮菜汤下酒,时而激烈争论,时而肃静无语。到了凌晨大家跑道东湖边的劲风中呼叫:上帝死了,上帝死了……有一次我们绕着东湖跑了大半夜,当太阳出来的时候,我们都在东湖边的草地上倒下了。

三毛有一句话挺符合我当时的心境,“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风呼呼地吹,海哗哗地流……”

 

 

二、追求真诚的情感和情感的真实

 

陈:你读的哲学书和你的学哲学的朋友带给你什么样的影响?

余:我一直用真诚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和人生,同时面对镜头前的拍摄对象。这也是我的生命态度。人的一生是在不断的追求过程中体验和寻找生命意义的所在,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是在过程中的勇敢和创造。数十年的生命体验让我对家庭、事业、社会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创造生活、实现愿望。

陈:你对自己品格、个性的评价?

余: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心里想的总是表达不完整,所以尽量多做少说。我认为正确的一定会坚持,不太容易被改变。从少年时候开始就有很强的好胜心,做事情总是做得出人意料。记得小学时,我的作文总是别出心载被拿到其他班级去读,只是错别字很多,受老师批评。我是个性情中人,追求真诚的情感和情感的真实。无论做事、做人还是拍照片我都会以真诚为前题,不容虚情假意。

 

陈:你是什么时候从绘画转到摄影的呢?

余:我一直不间断的画了十多年,直到1983年秋天,我走进了摄影。

这要从一个我亲身经历而且令人震惊的故事说起。19835月,我的一位当年一起当兵的战友因犯罪而被判处死刑,执行枪决的那天,天气阴沉,每个从刚结束的宣判大会上撤离的人的表情都恐慌万状。我手拿从美术老师那里借来的一台双镜头海鸥4-A照相机紧随警车拚命往前奔跑。大约来到城外三公里的堤坝边,我推测这里就是刑场……地上撒着一些白石灰,空气中迷漫着一种特别的气味。我紧紧的盯着我的这个战友,不敢转移半点视线,同时我又怕他看到我在现场注视他。直到听到枪声,看到子弹穿过头颅射出的血浆,我才明白,一个生命结束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近距离面对生死别离的惨烈。那灵魂脱离躯体的情景令我万分惊恐。

我当时完全忘记了按快门。然而,那影像太深地刻在我的神经里。从那以后一段时间里我几乎没有做什么事情,一直忘不了那个印在脑子里的记忆。半年以后,一个刚刚醒来的清晨,我突然顿悟到我需要接近一个新的表现形式:摄影!照片记录了一个个真实瞬间,影像的视觉语言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我决定去尝试摄影。

 

三、另一只天外之手在和我一起按下快门

 

陈:接触摄影后,它真的是你期待的那样吗?

:(点上一支烟思考了一下)摄影的记实性价值令我信服。摄影让我与世界与社会有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和顷诉方式,我记录着思考着。通过这种方式让我得到了认知人生的方法,懂得了存在与证明的内涵。我的眼睛和精神世界被再次打开。在拍照片的时候,特别是感觉拍到了好照片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是什么作用的结果。

 

陈:你说过你拍摄时常有事先酝酿的图像与现场强烈的感觉相互感应的那一瞬间,这是怎么回事?

余:在我进入不同拍摄环境时,我会很快感觉到我应该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拍摄什么样的内容。我不喜欢事先预定画面。一切靠直觉现场发挥,有时我能预感到精彩瞬间的来临,在那个时候我总是激动不已。

陈:你承认自己有影像天赋吗?

我觉着我的影像表现能力不算太差,能够按照自已所追求的影像方式,在自然状态下拍到有趣的照片。

陈:你还说你拍摄不是靠眼睛而是靠手感,我很想知道这种感觉

余:感觉好的时候,你会觉得有另外一只天外之手在和你一起按下快门,让你觉得那个瞬间拍到的过程是多么的神奇,不可捉摸。当一种情景让你真正感动,那个时候用不着看,我就能够预感到取景框前面会出现的东西,而那种东西的出现又巧合地进入我的镜头。一切都在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完成。第一次拍深圳青年的音乐冲动时就是这样,我自己本身也出于同样的冲动之中,拍他们如同拍我自己一样。快门随着感觉不断的按动,无法停止,兴奋不已

陈:摄影在你这里变得这么神奇!

余:但有时候无论怎样也拍不到满意的照片,伤透了脑筋找不着感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