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曾年———记一位旅法摄影家
责任编辑: 飘渺一叶
  • 遭遇曾年———记一位旅法摄影家

    发布者: U2-2  发表于 2011-4-8 11:16 分类:新闻纪实 查看: 4748 

    摘要: 旅法摄影师曾年 遭遇曾年 ———记一位旅法摄影家 坦白说,接到采访曾年的任务,我有过忐忑不安,不单是因为我对采访纯属外行的缘故,更多的是,面对这样一个用摄影抒写传奇人生的传奇人物,我该如何把握,如何进行 ...

 

遭遇曾年 ———记一位旅法摄影家

 

      坦白说,接到采访曾年的任务,我有过忐忑不安,不单是因为我对采访纯属外行的缘故,更多的是,面对这样一个用摄影抒写传奇人生的传奇人物,我该如何把握,如何进行一场成功而愉快的谈话,就我手头几近于零的资料而定,这是一个未知数。 在饭局上,还有幸见到新闻行业几位青年才俊,大家都是相约一起过来的。就在他们互相寒暄之时,我脑中不断重复的是想象中的曾年是什么样子,直到曾老师背着包,提着随身携带的一个铝箱走进来时,我才赫然发现,他竟跟我脑海中想象的N个样子,无一相似。朴素、平和的曾老师,长得就像法国人,不知道是否因为在法国生活二十多年的缘故。高而瘦削,突出的额头,略显苦相的双眉,棕黄、略带忧伤的眼睛,慈善中透出几许固执,一脸诚恳的模样,说话不见得机智风趣,但表情很逼真、幽默,使得你一见到他总觉得很滑稽很有趣,顿生出好感。 事后,我简单讲了一下我的采访用意和目的,曾老师答应接受我的采访。

 1. 1954年,曾年出生在中国南部江苏省无锡市,父亲是教师也是艺术家,母亲是药剂师。说来事巧,曾年的父亲曾以鲁,曾就读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当时毛泽东亦在此校学习,论起来是同学。或许正是这样的渊源,才造就了他后来清淡而又高贵的品性吧。 3岁时随父迁徙南京,在南京上完了幼儿园、小学。1966年,发生文化大革命,国家不稳定,年届70 的父亲被下放关进牛棚,而曾年的学业也就此终断,失去了一个受教育的机会。生活对他关闭了一扇门,却打开了另一扇门,机缘促使他的生命朝着另一个形式发展。少年时期,曾年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旦他对某件事物感兴趣,便会马上想办法弄明白,不懂的就问别人,他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看旧相纸开始,逐渐掌握了底片冲洗与暗房技术,于是便借了一台仿制徕卡的“上海”牌相机,在南京明孝陵前拍照留影。 后来,他终于用自己的积蓄买了人生中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苏联的莱卡仿制品。 刚学摄影那阵子,为了拍出好照片,曾年常穿着一双布鞋,怕惊动对象连摄影包都不要,把相机塞在军包里,走街穿巷地寻找拍摄目标。这种精神一直保留至今,亦为大众留下了一张张暗含玄机的生活百花像。 1971年,17岁的曾年被派到南京工程指挥部,成为长江抢护工程的一名水手,开始了他长达10年的水手日子。或许,在今天看来,水手这个词多少被蒙上了那么一点浪漫的想像,然而,对于当时那个年代的曾年而言,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付出了10年最好的青春究竟有多少所谓的浪漫可以言说,又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苦泪呢,我们不得而知。所幸的是,曾年很快因他的摄影技术引起领导的重视,经常受命以此方式纪录他所在工作部门的日志——纪录下婚礼、丧事以及模范工人庆祝典礼等——在实践中,曾年掌握了旧化学药品和柯达D76显影剂配合使用的技巧。同时为了摄影有更进一步的提高,他又去学习了绘画。 1979年及1980年的夏天,为了心中摄影这颗“橄榄树”,曾年利用假期骑着自行车去了杭州和上海。不知道这个时候的曾年,有多少激情豪气呢。 1981年,27岁的曾年,不甘终日面对这样没有生活激情的日子,加之受到前两次经验的启发,终于选择朝梦想出发。于是,曾年硬是磨着嘴皮向工作单位要了旅游长假,骑着一辆自行车,就这样不断西行,从南京到拉萨,这个过程,可想有多艰辛。六个月后,曾年才带着他在旅途中拍的照片及画作回到南京,并很快在南京举办了个人摄影展,主题命为“西行画展”,一时,让他名声大振。

 2. 1984 年,而立之年的曾年在南京认识了一名在外国投资的银行里做金融的法国女子Catherine。后结为夫妻,定居巴黎。这段异域婚烟顿时成为一段佳话。只是关于这段颇具传奇、浪漫的跨国恋情,曾年却始终缄口不言,多少蒙上了一些神秘色彩。料想,曾年定是想独自在心底保存这份珍贵的回忆,宁静地,不愿让世人打扰吧。 1985年,曾年第一次游览了法国。 1987年,到法国。为了生计,摄影先放在一边,做起了导游。后来才逐渐找到机会,重新干起了老本行。因为经常回国的缘故,对国内的摄影师及当时的现状都很了解。 “以前国内摄影界的总体感觉还是不太敬业,缺乏竞争和创新,你拍好拍不好可能都是一个样。而在法国就不同,你拍不出好照片,就可能失业,没有饭吃。不过就我现在回中国,发现国内摄影变化很大,发展得很快,前景会很好。” 其实到了法国以后,我才真正把摄影当成一种生存的手段来做。他如是说。 1989年,曾年拍摄了几张摇滚歌星崔健的照片,未经剪裁修改的原片,后被用作《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唱片的经典封面。当时挺受欢迎,如若换作现在人们的眼光来看,这些原片可能就太乏善可陈了,称不上什么出色的照片。 从1990年到1993年,曾年关于北京的主题摄影作品在法国、德国、西班牙和美国的许多地方展出,并开始了与国外图片社合作的职业生涯。 他把镜头对准了国内,藏区行达九次之多,在这条慢慢摸索的路上,我们可以看到曾年的成熟转变,从业余摄影师到职业摄影师的过渡,正因为西藏拍摄之旅,才有了他的第一份拍摄订单,也成为他真正靠以摄影为职业的一个转机。 他以独特的摄影家的眼光,用镜头叙述了一个个中国故事,深受西方文化的亲睐。他的作品,以很高的频率出现在世界各地著名杂志的版面上,刮起一股来自中国的旋风。 从1994年夏起,他开始与Contact Press Images巴黎的办公室合作。他拍摄了许多方面的照片,包括中国西藏的掘金人和那里的天主教徒居住区。(二者都在Le Figaro magazine 和The Independent Magazine上发表)他还拍摄了表现一个中国残疾人杂技团的照片。同时还在做关于中国即将在2009年竣工的三峡工程的长期拍摄工作。他本人的照片也在美国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法国的Geo, Eureka,英国的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 review,还有西班牙的La Vanguardia 和 Blanco Y Negro 上出现。 1996年,曾年拍的中国残疾人杂技团的照片在著名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比赛中被“世界新闻摄影协会”授予艺术故事类二等奖。 1997年,德国的Geo杂志派驻曾年回到中国做为期数月的工作,并连续刊登三期。 1998年,曾年参加了两个French National Television关于三峡大坝工程以及长江的报道。同时他又为德国的Geo杂志专门拍摄了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照片。他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民居和建筑的长期拍摄研究工作。 1999年,曾年报道的中药在Eureka杂志上刊登。他也参加了Time Magazine关于三个中国故事的报道工作。他还为Marie-Claire杂志拍摄了上海的照片,在VSD杂志上刊登了关于旅法中国人犯罪行为的故事。 2000年,曾年为Paris Match杂志拍摄了关于中国西安附近新发现的第一位皇帝墓地的照片。并停止了与Contact Press Images 的协议,开始与伽玛图片社(Gamma)的合作。掐指一算,曾年真正走上职业摄影师这条路也有十年了。 2001年,曾年在Figaro Magazine上刊登了两个图片故事,一个是汉王朝考古,另一个关于中国的变性舞蹈演员金星。他也与Paris Match 的系列丛书合作,介绍了许多关于中国的故事。七月号的德国Geo 杂志用15页的篇幅刊登了他关于西安第一皇帝墓的作品。Geo Russia和Geo Corea也同时刊登。 2002年,曾年关于中国一位亿万富翁的故事登在Paris Match杂志上, New York Times Magazine刊登了他另一个关于一位美国商人的图片。 并于同年出版了题为《北京:图片》的黑白风格的摄影集。 这应算是曾年老师较为详细的一份简历了。

3. 尽管如此,当我坐在曾老师的对面,依然很难看出他已51岁的年龄。或许是因为曾老师一直保持的一种平和、乐观、年轻的心态,或许是因为他固执的可爱。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希望他能告诉我一些感性的经历和故事,希望他能告诉我在他一次又一次往返于三峡或者西藏的拍摄经历中,那些令他唏嘘不已、感动忘怀的人和事。他却都是一笑而过,回答说印象深刻的事多着呢,多得都数不清了。但是,摄影是我惟一的工作,我就靠这个吃饭,我肯定要把它拍好。 可以这么说,遭遇曾年,让我真正“领教”了一回职业摄影师的言语和行动,曾年的职业意识是天生的,还是这么多年摄影生涯所浸润而出的?答案或许就在他所拍摄的照片里。其实,没有职业意识,又何来人文关怀呢? 他的足迹虽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但他所心系的仍然是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才会一次次地回来,不光是为了热爱的摄影,也是为了把国内的文化传播到国外,使之源远流长。 说到每次到国内各地拍片,曾老师突然指着带过来的那个铝箱,激动地说:“我的每一次拍摄都靠它了,不管我走到哪,我就把它背到哪,它便于携带,又有闪光功能,我用了这么久,一直没有坏过,其实也是因为平常我用灯很注意细节的。” 经他一说,我仔细一瞧,发现原来是国产灯具U2的2002型移动闪光灯。只是铝箱上面贴满了比如“小心,易碎品”之类的标签,尽管旅途上一路颠簸,但因为有一个细心的主人,这个铝箱里里外外依然完好无损。 由此亦可以看出,曾老师严谨、认真的个性,说话坦率、诚恳,丝毫不敷衍,但这并不妨碍他的温和亲切,随意静心。 虽然娶了一个漂亮的法国妻子,虽然在法国生活了二十多年,但曾老师人如其名,依然保留着传统的中国风。尤其是对国内古文物的来龙去脉及历史典故,如数家珍,对国内的地理也非常熟悉。 据曾老师说,最近又将去外蒙拍片。我们期待他的新作,又将带给我们什么不一样的感动与震撼呢。 当我反复回顾曾老师当年所拍摄的那组《三峡》专题的系列黑白图片时,心底竟涌上一层匍匐着暖意的感动。或许乍一看,觉得片子很平凡,但是其中涉及到的许多内容和含义,却需要我们慢慢地用心去思索和体会。 它不同于如今浮浅的道具、表面形式的图片,极尽噱头;也不同于一般的风光景物片,仅仅是复制那些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他亦不用镜头刻意塑造人物肖像,曾老师所选的摄影题材和风格都是独特且锐利,他更多的是把视角对准了生活在各个背景文化下的风云变幻,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关注历史的变迁,文化的传承,以及在不同环境衬托下人物的悲欢离合,这些因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最后形成了一组组多元化的涵盖故事背景、文化底蕴的纪实图像作品。 它所阐述的意义除了摄影师所要表达的社会现象及风土人情外,也传达出了摄影师纪录这些永恒片断的冷静和执著,包括摄影师肩上背负着的庞大的工作量和艰巨的使命感。 而我们,不过是站在圈外,更加平静、反思的旁观者而已。

更多曾年作品请点击:http://www.199u2.com/home.php?mod=space&uid=34377&do=album&view=me&from=space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