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尔·贡诺德:肌肤之下
责任编辑: 飘渺一叶
  • 皮埃尔·贡诺德:肌肤之下

    发布者: 濑户  发表于 2012-4-20 18:06 分类:自由摄影 查看: 7718 

    摘要: 皮埃尔·贡诺德:肌肤之下 皮埃尔·贡诺德简介:  1963年出生于法国绍莱 曾荣获马德里欧莱尔摄影奖(2003) 作品被美国芝加哥现代美术馆、法国巴黎欧洲摄影馆等机构收藏。 皮埃尔·贡诺德与草场地摄影季:  2010年 ...

皮埃尔·贡诺德:肌肤之下

皮埃尔·贡诺德简介:

1963年出生于法国绍莱曾荣获马德里欧莱尔摄影奖(2003)作品被美国芝加哥现代美术馆、法国巴黎欧洲摄影馆等机构收藏。

皮埃尔·贡诺德与草场地摄影季: 

2010年4月17日–5月19日,在草场地摄影季上展出《肌肤之下》,本展览曾在2008年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上展出。

    2010年4月的北京,全球最重要的摄影节之一阿尔勒摄影节再次走出法国国门。与其他扛着相机到处转的摄影师不同,皮埃尔·贡诺德没有带任何照相器材,“我的相机必须对准了解的人,从陌生到拍摄,可能要几天、几个月,甚至一年。”他带来的名为“肌肤之下”的展览,以镜头为笔,为肖像赋予油画的质感和书本的内涵。

    1963年,皮埃尔出生在法国,法国浓厚的艺术气息使得他很小就对肖像画及照片显像产生兴趣。但一开始,皮埃尔只是将摄影作为给家庭成员的纪念品,真正喜欢上摄影还是在17年前,在皮埃尔兄弟去世的那段时间里,他非常难过,就带着相机去古巴,在古巴的街头皮埃尔开始给自己的古巴朋友们拍照,他们中有艺术家、音乐家、有皮埃尔的同龄人、来自西班牙其它地方的人、还有从非洲来的朋友……那是皮埃尔最开始的项目,通过近距离接触去了解各式各样的人,那种方式让他觉得摄影很强大,能将一群孤单的人聚在一起相偎取暖。 

    1988年,皮埃尔移居马德里,他每天接触的人多半都是来自城市的人,有固定职业者、商人、小贩等等。但皮埃尔更关注的是那些城市边缘的人。就像这次展览展出的照片,包括皮埃尔作品中两个重要的系列:“乌托邦居民”和“吉普赛人”。

    第一个系列中的人物大部分来自马德里,每个人都是贫困的低层阶级的一员,通常是些老人、无家可归者和没有家人的人。如反映无家可归者的“乌托邦”,他们多是丧失工作、离乡背井来到欧洲的移民,他们的过去、历史、文化背景没有任何人关心。

    第二系列是在塞尔维亚附近生活的吉卜赛人的“目击者”,在欧洲各国他们都是被排斥的不受欢迎的小众人群,可在皮埃尔的眼里他们很强势,这些都能在他的作品里看出来——比如《玛利亚》,在这位60多岁的老妇人脸上看不到生活的卑微痕迹,她看上去高贵有力量,就像一位女王。就像皮埃尔说的“吉卜赛更像人类族群的一面镜子,他们的脸反射出的是每个人自己。”

    作为写实派的摄影师,皮埃尔选择自己的拍摄对象绝对不是按照美丑来选,关键是靠感觉,不仅是第一眼的感觉,也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相处,他更看重他们内心世界的力量,一定要有自己背后的故事。这组照片中,皮埃尔最难忘的是《萨利玛》,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钢琴演奏者,但她的眼睛看不见,当皮埃尔看到萨利玛忘我的表演时就被她深深吸引,选择她不是通过眼睛,相反,能看得到的人反而会用笑容用声音给自己戴上面具。

    就像萨拉蒙卡的策展人、作家AlbertoMartin描述皮埃尔的作品:“不管我们怎样去谈论皮埃尔·贡诺德的肖像,最重要的一点诞生于肌肤之下。”是的,不论什么颜色、光线、构图、人的背景、身份……最重要的是你感受到的,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东西。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