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头顶微秃,蓄小胡子,黑色T恤,牛仔裤,健谈,热情,这似乎是我对赵晓初的第一印象。听到我说他健谈,他马上说,我以前很内向,是摄影改变了我。 说实话,我不得不承认看赵晓初的片子是一种享受,尽管这并不是一组 ...
头顶微秃,蓄小胡子,黑色
T恤,牛仔裤,健谈,热情,这似乎是我对赵晓初的第一印象。听到我说他健谈,他马上说,我以前很内向,是摄影改变了我。说实话,我不得不承认看赵晓初的片子是一种享受,尽管这并不是一组摄影师口中的大片,但它耐看,赏心悦目,具备美术的扎实功底,不附庸风雅,不哗众取宠,与另类无关,与传统无关,与激情有关,与情感有关。你能感受到摄影师从最初的拍摄激情慢慢由安静的语言转化成心灵的感悟,至于感悟的内容是与大自然有关,与生活有关,抑或是个人情感,无需探究。我们要分享的就是摄影师制造并呈现给我们的美丽。
壹、摄影从一套老房子的照片开始
在人像摄影圈,十之八九的摄影师都是学美术出身,赵晓初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的经历很丰富,我怀疑他前世有可能是艺术家,否则这辈子不会尽找些跟艺术沾边的工作,譬如画壁画、刻雕塑、烧陶瓷,写文案、做设计师,到现在的摄影,包括赵晓初承认天生对美术和音乐比较敏感,这些综合起来再总结,他是不缺乏艺术细胞的。
但是,人生转折的机会总是偶然性的,并且要懂得把握。赵晓初一直说他进入摄影圈是件很顺利也非常偶然的事,但我更觉得,这应该归结为他的意识问题。
97年,赵晓初在一个广告公司做设计,有一次在地摊上大量购买旧书,从中无意发现了一本建筑学教授画的建筑,以四川和重庆快要消失的老房子为题材,没有抽象的概念,写实风格,复古意境,画的边上都清楚地注明老房子的来历和详细位置。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赵晓初,他意识到这很有历史价值,“我当时没有多想其它,就想用相机全部拍下来,怕以后就找不到了。”
这个冲动的想法使得赵晓初激动不已,当即去买了一台相机,义无反顾地辞掉了广告公司高薪水的设计工作,于97年国庆节期间,专心投入拍摄老房子的工作。老房子遍布这村那乡,比较分散,怀着坚决要把这事做好的目的,赵晓初每周有五天时间是在外面拍摄,通常是带上几个面包和一瓶水,背起相机包就出门了。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喜悦总是如涨潮的海水溢满他的心间。
这套老房子照片,赵晓初拍了一个半月。付出总会有回报,并且这套照片的纪念价值很快得到体现。11月中旬,他一个做楼盘设计的朋友恰好在做一个楼盘的画册和挂历,创意是用12张老房子照片来作为素材设计这本挂历。朋友听说赵晓初拍老房子的事后找到他,房地产公司设计总监和老板看了他拍的片子后非常激动,当场选了12张,以6000元成交。
事情在这个时候又出现转机,房地产老板有意要炒作这本挂历,请了一些业内专家学者,专门为这挂历搞了一个首发仪式。于是,《优雅》杂志的主编就找到赵晓初,让他加入杂志社任摄影师,就这么顺利地,98年开始,赵晓初成了一本时尚杂志的摄影师。
贰、摄影中的酸和甜
赵晓初在杂志社刚上班那几天,是比较痛苦的。拍的都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明星、模特,相较于之前拍邻居,老房子,一直采用自然光线,对灯光运用很陌生。他就像没按顺序上楼梯突然踩空一样,心里充满了急躁,只好买来大堆的时尚杂志,或者有国外摄影师拍摄现场的DVD,“怎么用光,怎么调动模特的情绪,很多都是从DVD里学来的。”加上赵晓初以前写电视广告的创意时,经常受到导演调动演员现场气氛的感染,倒也很快就能适应了。
凡事都要自己去尝试,摄影这个工作性质在于创新,而且要随时准备好,尤其是商业摄影,压力很大,不管是拍客人,还是广告,都不能有任何的松懈,不能有一点失误。特别是带上一大帮人出去拍外景,更要兼顾到摄影师在这个领队要发挥的作用。
说到失误,赵晓初说起了有一回拍摄深圳某家洗发水广告的一件事。当时客户在成都,就找到他。“因我前一天拍外景时在镜头前加了一块偏正镜,在拍摄洗发水广告时忘了取下,按照测光表的数据来暴光,偏正镜会减少暴光,结果造成片子严重暴光不足,只得在后期上修整,但效果仍然不如预期的好。”
从这个事上,赵晓初也吸取教训,工作一定要严谨仔细,不能粗心大意。
赵晓初给很多明星拍过照,但最得意的还是05年底给英国著名的在非洲研究了四十多年黑猩猩的动物行为学家珍古道尔拍照。其实,他早在之前就从国家地理上看到过对珍古道尔做的专题片报导,对她有一些了解,并把她当成偶像渴望与之认识。
珍古道尔在全世界创造了一个根与芽的组织,05年底要到成都来宣传推广这个组织,国内西南地区的一个负责人是赵晓初的朋友,传达了这一消息,并问他是否有兴趣当志愿者(拍摄),他答应了。因为语言沟通的障碍,拍摄时请了一个翻译,赵晓初很担心会搞砸,或许是珍古道尔经常拍照有经验,她在谈话时,包括一个动作,节奏都放得很慢,使摄影师有时间来捕捉她的一举一动。总共拍了三天,珍古道尔看到片子感到非常满意,回英国后还特意寄了卡片给赵晓初,并说这些照片将会用在她的新书里。
摄影让他有机会与偶像接触,至今回想起那次拍照,赵晓初都会形容那是一场激情的演绎。
参、就近利用资源打造人像花园
众所周知,四川的地理环境非常丰富,沃野广袤的成都平原气候温润宜人,风光旖旎,花香四季,如同另外一个版本的江南风光。
对于一个身处这种环境下的摄影师而言,无疑有一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赵晓初比较擅长于拍特定环境下的人像。在他的环境人像片中,模特身上的美与周围的景色通常是融为一体的,达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除了光线的协调,来自于模特脸庞、肢体语言、色彩和表情组合在一起的动感,也使静态的山河增辉不少。
拍摄环境人像,不能不提的是光线。在成都,阴天较多,难得出一次太阳,空气里经常匍匐着湿雾尘粒,光线似乎先天不足,直接影响到照片成像的效果。这个时候,灯光的作用就比较明显,尤其是拍商业人像,赵晓初外拍必带上闪光灯。他深深体会到,思想远比技术重要这一句话并不是绝对的,在特殊情况下,技术是具体运用时才能体现出来的。
随即提到了他拍的那一张主题为《高原风光》的作品。拍摄地点在四川康定高原,利用高原特有的元素,如云、草原,当地朴实的居民身穿传统藏服,与模特现代时尚的装扮形成强烈的反差和视觉的冲突。反差是因为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反映的是一种最自然真实存在的状态,小女孩好奇而害羞地躲在老人身后,老婆婆略带惊慌地用袖子捂住脸,模特冷静的表演。然而,冲突并不矛盾,民族是和谐的。在这张片中,赵晓初数次提到了正是运用闪光灯拍摄才使得在那个阴霾天气顺利地完成了创作。
对环境人像的热爱从未间断过,同时赵晓初一直坚信画面没有固定的模式,他深知,一张好的人像作品,不仅仅是维持画面的美观,更要通过拍摄对象看到其流露出来的喜怒哀乐,表达的感情色彩。“做一个好摄影师,不光是体现在拍摄上的能力,更多的是拍摄以外。”
肆、摄影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与人沟通
摄影很多时候会改变一个人。“我要感谢摄影,正是因为摄影,改变了我的性格,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认识了很多朋友。”做摄影师之前,赵晓初的性格偏内向,不喜与人交谈,说话常常是表面上的点到为止。那时候即使对摄影产生了兴趣,也只是作为一个爱好者随意地拍身边的人和事,单纯地从内心得到快乐的满足。
成为一名真正的摄影师后,赵晓初才明白摄影与沟通是紧密相联的,并不是一拿起相机就拍。每天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要了解客户的心理,要对模特讲解拍摄要求,要跟化妆师沟通,包括调整自己的拍摄状态,必须拍出人物情绪等。面对这些情况,他想了很多种锻炼的方法,没事也找人说话,睡觉前必看一个小时关于口才和心理方面的书籍。长此以往,由不适应到适应,赵晓初逐渐发觉自己变得开朗起来,跟谁在一起什么话题都可以聊,现在也成了一个好玩健谈的乐天派。尽管年逾四十,却一直保持年轻的心态,喜欢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喜欢时尚,喜欢在山里走路。
偶尔会遇到把摄影当作很累很恐怖的客人,这时他会先使气氛轻松,或者聊一些生活八卦,在聊天时拉近熟悉感;或者一块出去玩,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拍摄。不管是面对客人,还是模特,赵晓初坚持“玩是主要,拍摄是次要”的原则。
除了在《优雅》杂志的工作,赵晓初还是贝尔影坊的艺术总监,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的老师。今天拍一组时装片,明天拍一组剧情式婚纱照,后天坐在教室里给学生讲课,看似很忙碌,然而穿插其中,他却平衡得很好。对于赵晓初来说,摄影本身就是一种轻松和休闲的方式,以玩的名义将摄影进行到底,并乐此不疲。
赵晓初部分作品欣赏:
更多赵晓初作品详见:http://www.199u2.com/home.php?mod=space&uid=34364&do=album&view=me&from=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