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镜头底下的寂寞西海固
责任编辑: 飘渺一叶
  • 王征:镜头底下的寂寞西海固

    发布者: 濑户  发表于 2011-9-19 13:43 分类:新闻纪实 查看: 3330 

    摘要: 王征:镜头底下的寂寞西海固 王征简介: 王征,1962年生于宁夏,职业摄影人、摄影活动组织者。 1982年开始从事摄影创作,1984年开始举办摄影个展。 曾在荷兰那顿国际摄影节、法国尼斯国际摄影节、法国巴黎中国之家、 ...

王征:镜头底下的寂寞西海固

王征简介:

王征,1962年生于宁夏,职业摄影人、摄影活动组织者。

1982年开始从事摄影创作,1984年开始举办摄影个展。

曾在荷兰那顿国际摄影节、法国尼斯国际摄影节、法国巴黎中国之家、平遥国际摄影节,北京现代摄影沙龙、台湾、美国旧金山举办摄影展,获得过包括国家摄影艺术最高奖在内的众多奖项。

王征看上去粗犷,沧桑,有一双习惯黄土的眼睛,一看就是个西北汉子。能在西海固这个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一头扎进去的人,想必是非常粗砺,忍耐力超强的人。西海固摄影,是他最重要的个人作品,也是中国纪实摄影的杰出之作。

1962年,王征出生于宁夏西吉县,这个县与海原、固原等8个国家级贫困县、市组成了西海固。这个位于宁夏南部的地区黄土漫天,土地贫瘠,严重缺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但在这个地方,却聚集了100万人口的回民,是中国最大的回民聚居地。王征也是回民,他的父母都是回民。

王征从1995年开始拍摄记录西海固伊斯兰教地区人们生存状态,他的照片和文字,不仅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影像和资料,也将成为穆斯林国际大家庭的重要影像和资料。王征在拍摄的同时,还对100多个拍摄对象入户进行了社会学层面的问卷调查和资料收集,每份问卷达7页之多,内容涉及婚丧嫁娶,柴米油盐方方面面。文字提供详实可靠的背景资料,照片展示了不可替代的影像资讯,从文字与影像的结合上,《最后的西海固》为中国纪实摄影与社会学研究和实践相结合提供了一个案例,成就为中国摄影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作品。

    在中国大地上,西海固是一块非常特殊的地方,它干涸的纯净,荒芜的神圣。它没有水,因此没有涛声;它没有林,因此没有鸟鸣;它是一块寂寞的土地,因此宁静而无声.。这里,只有王征和他极为特别的回回同胞。王征说:这里的回回最大的特点是内向和自尊,内向得对墙说话,自尊到画地为牢。但是,回回的情感丰富、真挚而又强烈,只不过表现得像手榴弹那样呆板和沉默。回回不会因兴奋而手舞足蹈,也不会因悲愤而顿足捶胸。沉默是回回情感丰沛、激荡的最好表现形式。因此王征说:这是一个既不歌唱,也不舞蹈的民族。这正是这块无声的土地赐予它子民的天性。人生中再没有比婚礼与死亡大喜与大悲了,然而,面对人生大喜大悲的大事,回回们仍然表现出极度的平和与宁静。1998年王征曾用自己的桑塔纳为16岁的李海花当婚车,王征说她一路都很安静,一句话都不说。迎亲与婚礼要过尔麦里,念尼卡哈,餐前宴后要做都啊,道色俩目,庄重远远超过了快乐。大悲的葬礼更为凝重肃穆,绝没有在葬礼上号啕大哭的,回回把无常当成人生最后的必然归宿,是人生的复命归真。正如古兰经说的:每一个人都必然要尝试死亡,我以祸与福考验你们,你们终必回返到我。只有宗教才可使人升华到这种境界。王征的影像正是这无声大地与种群的记录与再现。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们大都在神奇的《一千零一夜》中度过童年的幸福时刻,虽然讲的也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的故事,虽然也折射着穆斯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表现了穆斯林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信念,但却充满想象与幻觉,荒诞与浪漫。王征不这样,王征的影像带给我们一个世俗的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穆斯林世界。

可以说,王征是位乡土摄影家。植根于自己的母土,不为外界所扰,不为潮流所诱。坚信从乡土中悟出的人生哲学与影像理念,一条道走到黑,显出执著和坚定。尽管付出代价,却有真诚的收获。如《古兰经》所云:人只能得到他所致力争取的,他的努力不久就会被看到。果然我们看到了《最后的西海固》,世界看到了《最后的西海固》。

 

附:

最后的西海固
    作者:王征

 

西海固,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西吉、海原、固原、彭阳、泾源、隆德、同心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这里自然条件恶劣,长期干旱,水土流失严重,年平均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高达1000毫米以上,且多发其他各种自然灾害。这里现有回族人口近100万,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多年来,各级政府为改善这一地区的落后状况,实施了包括小流域治理、退耕还草还林、移民、扬黄灌溉、扶贫开发等一系列措施。 

我就生在西吉,也是回族。 

1992年,时任《现代摄影》主编的李媚女士,给我推荐了张承志先生所著的《心灵史》,书中描写的是西吉县沙沟哲赫忍耶教派为坚守心灵的纯净而不断牺牲的宏篇,许多人读后深受触动,我当然也一样。当时我并不了解西海固,除了知道些作为回族的基本知识与保留着一点童年对西海固的印象之外,有关回回的历史、宗教的教理教法、生活的现状等等,实际上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理解回回们的心灵了。那以后,我开始读了许多关于中国回族、关于伊斯兰教、关于西海固、关于那里回回们的书,同时做了一些必要的物质准备。1995年,我约了另一位宁夏的回族摄影家王正明,我们进入西海固,开始走访、了解、体会并记录西海固回回们的生存现状。 

记录是从西海固回回们的风俗开始的:去看他们的婚丧嫁娶,去拍他们的衣食住行,去区别各教派间不同的表征形态……两年过去,照片拍了不少,而面对样片仔细审视时,我却感到似乎每张照片都能说清楚他们在干什么,但说不清的是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又是在何种状态的文化传承下必然这样?他们是谁?姓名、年龄、受教育程度、家里有几亩地、有几个孩子等等问题都无法说明。此时我想,这样拍下去,充其量也只能是有关西海固回族风俗的掠影。从1997年初到2000年底的四年间,我们的拍摄有所改变,首先开始注意对拍摄对象基本状况的文字记录,接着逐渐开始关注一些个案的历史背景,用录音的方式记录有关当事人个人命运的口述。这时候拍照片的时间少了,聊天唠家常的时间多起来,就是在这种闲聊的状态中,慢慢地知道许多个人或具体的村落是为何沿袭或保留或正在改变着现有的生产、生活、行为方式,这无不与他们的经验、经历、背景有关。同时借助社会学、人类学“田野作业”方法,设计了包括家庭基本状况、家庭收支状况、婚姻状况、社会交往、宗教信仰、出生死亡等调查表,开始进行入户抽样调查,试图作一些有关他们生存状况的定量分析,并尝试着使用一些在细枝末节中体会意义的记录方法,每年100个左右的工作日,到现在已经6年了。 

可我觉得这些事到今天也没有做完。 

这类摄影的真正目的也许是为了发现、收集、保存常态中某种有关人类生存的视觉素材。那么对素材的使用以及对影像的解读有多种方式。你可以把它看成是纪实的、报道的甚至艺术的,但我想我的使用将是一种综合的文本形态,而不仅仅是影像。当然,能否做完整,可能取决于我有没有那么幸运。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