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2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家讲谈] 名不正 言何以正 [复制链接]

Rank: 4

最后登录
2017-3-27
在线时间
1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26
精华
0
主题
254
帖子
328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9 09:53: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名不正  言何以正

/宋刚明  

    我从未否定纪实摄影对我国摄影事业的贡献,纪实摄影最大的贡献就是一扫上世纪五十年代至文革形成的摄影表现上的假大空,回复摄影求实求真的本来面目。其实叫不叫纪实摄影,**的摄影都会回到这条轨道上来,一个社会不可能总靠假话撑着,只要政治生活务实了,以纪录现实为特征的摄影,也必然会回归它本来的面目。

    常有文认为四五运动是纪实摄影的发端,如果纪实摄影作为分类是科学的,那**三、四十年代就达到了很高水平,比如沙飞、范大曾的作品,就是与世界一流的纪实大师比,也不遑多让,我国今天的纪实大家们是否达到了他们的高度,谁敢妄言?

    所以我们这多年的摄影努力,只是一种回归,并无创进,如果非说创新,也就“纪实摄影”这个名词了,沙飞时代,这么拍不这么叫而已;很多人抱定纪实这一名词不放,未必是觉它作为分类多么科学,只是情感上割舍不下。而传媒,很多时候也就是约定成俗,将错就错。

    一年的讨论,我只见过一篇从分类学的角度论说纪实摄影,还号称是我的学生写的,这很让我汗颜,因为我是不敢妄为人师的,虽然这几年到处讲课,听课的不下三万人,其实多数是公益性的讲座,听课的并不交费,有机构请。我视为学生的,是像孔子的学生那样交过两刀腊肉的学费的,这样算来,我的学生不过百来人而已。

    这篇文章是发在[**摄影家]第一期上的,之前李树峰主编问过我,其人是否对我有仇,发不发。我说学术之争,听听不同意见也好。见了发出的文章我才吃惊的感到李主编为什么担心了,全文完全是文革笔法,该文认为我的文章逻辑混乱,文理不通,而对如何区分摄影的纪实与纪实摄影避而不谈,文章归结为用纪实摄影作为分类是最科学的,其刚好对应艺术摄影。

    我的文章应该是做到了通顺和逻辑上的合理性的,不然报刊编辑就太没水平了,因为我很发过一些文章,我提倡用人文摄影取代纪实摄影,就是追求分类的顺畅与逻辑严密。其文自鸣得意提出的摄影分为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最合理,这一观点并不是什么新话,因为持这样分类想法的还很有市场,今天我也借此将这事提出来说说。

    用艺术摄影对应纪实摄影表面看很合理,其实更理不清。何为艺术?艺术是个比纪实还大的慨念,是摄影都可以称作艺术,纪实摄影就没有艺术了?我们总不可以只将那些粉饰生活,甚至低俗的摄影表现称为艺术,而认为反映民生、有人文精神的摄影作品不是艺术吧。我以为从艺术层次上讲,现在称作纪实摄影的比称作艺术摄影的作品,在艺术层次上更高。

    作为分类要有包容性,但不是越大越好,就是要遵循我前文提出的;“子分类不能大于或等于母分类”的原则,不然你分不清。也许有人认为我是小题大作,分不分得清没那么重要,有理论家就认为:叫什么不重要,拍什么才重要。 孔子说:“名不正言不顺”,你不叫主席就不可代行主席之职,同样你拍的是风景多数时候是不能归类为新闻的,不然就乱了套。然而我们在理论上是可以将风景归类为纪实的,因为风景中的山水,都是实在的纪录,但你不可以将风景照归类为新闻。这是因为后一个作为分类明确,前一个理论上什么也没分。当然我们现在谁也不会将一般风景归类为纪实摄影,但这不是可以深究,科学的归类,是笔糊涂账。

    似乎我们的民族精神中,缺乏科学的严密性,比如我们发现了小孔成像,但我们没有发明相机,我们发明了火药,却没有发明大炮;现代科技的重要发明,飞机、轮船、汽车、甚至自行车都与我们无缘。这些方面也体现在学术上,就以摄影论,比如快门,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光闸,这应该比叫快门要准确得多,因为这个门有时很慢,但我们就一直这样将错就错。以国家论,不讲科学要落后,耍挨打,以学术论,不讲严密的治学态度,就会制造混乱,其实也是给自己找麻烦。但是,如果我们在一个分类上都拧不清,不敢正视,回避,我们的摄影表现能达到多高水平是令人怀疑的,因为真正的摄影艺术是求真的,我们有可能只是一个器材使用大国而不可能成为摄影表现大国。

    也有文认为,纪实摄影作为分类本来已搞清楚了,是**摄影报的讨论又搞乱了。这显然是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如果真搞清楚了,是科学的,如何能搞乱? 你把新闻摄影、风光摄影拿出来讨论一下,看会不会乱,这也从另一个测面说明,纪实摄影作为分类问题太大,太脆弱,不堪一击。纪实摄影作为分类就如同城郊的垃圾,上面铺了草,种了花,煞是好看,但经不起刨根问底。

    普通人对世事取模糊态度也就罢了,因为影响有限,而我们的知识阶层也取这样云山雾罩的理论态度,是贻害无穷的。比如前一二年炒得很热的观念摄影,就又是一个无法成立的分类,那个摄影没观念,怎么你弄些摆摆拼拼的摄影画儿就有观念了,其他摄影在观念上都白瞎了不成?如果标榜自己是观念最强的摄影,那是不靠谱的,希望工程的摄影观念不强么?广告摄影在推销自己的观念上就可能超过你。所谓观念摄影本来有明确的分类,国外叫概念摄影,是被我们的理论家们弄乱了。

    我在这里提倡分类的严密性,其实是提倡一种科学精神,不然这种易引起歧意的分类会层出不穷,我们有必要在分类上吵来吵去花那么大精力吗?有时我真我们评论家关于纪实摄影的评论的将来担忧,当年关于的纪实文学的评论也是汗牛充栋,现在有谁提起?纪实摄影与纪实文学存在同样的问题,都是在理论上无法深究的分类。其实开始我们把姿态放低一点,客观一些,务实一些,做到科学分类,后续的事就好办了,仅从这个层面看,叫什么真的很重要。

    说到底,我们在分类上常出问题,而且基本上是往大的上面靠,其实是假大空的遗毒在作怪,无非是想在分类上就占尽先机。其实分类是越客观、越中性热好。为什么同为平面艺术的绘画在分类上没有摄影分类上的这些乱象,比如“艺术绘画”这种不着调的分类,在绘画中就从来没出现过,其实一件作品是不是艺术,不是你给它贴个标千就能解决的。同样,一件作品在概念上是不是真实可信,也不是你自己标榜一下“纪实摄影”就解决了问题的。现在以纪实的名义在概念上并不那么纪实的摄影作品多了去了,就是镜鉴;那怕去掉这一因素,因为那个分类也无法百分百的精确,但由于纪实作为摄影的分类过大,我们几乎随便拍个什么都可以标上纪实摄影,这就造成了今天我国纪实摄影的过滥过平的局面。纪实作为光环看起来很美,原来是摄影最基本的特征。

    我提倡用人文摄影取代现在的纪实摄影分类,并不以为是唯一正确的,在理论上,随便拍个什么都可以冠上纪实,但并不是随便拍个人就有人文精神的,人文摄影作为分类似乎要求高了些。但作为分类,它仍比纪实摄影要明确得多、精确得多。起码你知道这是关于人的摄影,而且不是照相馆式的关于人的摄影,是有思想、有作者观念、艺术上感人的摄影门类。

    但一年的讨论,我们的评论家们很少论及之一块,他们更纠结与纪实摄影的源流、成败、方向。只是一个概念不清,找不到边界的分类,如何能把问题谈清楚?我觉得现在是一个正本清源的时候,就文学界勇敢的扬弃了纪实文学一样,国外摄影先进的国家,没有纪实摄影这个门类,摄影不照样先进?只有遵循科学的精神,我们的理论才具有严密性,才不会如空中阁楼,才会经得起推敲。一年的讨论,虽然成效有限,但总体上对纪实摄影是怎么回事,还是比过去明了多了。目前定义的纪实摄影无非是表达社会与人生关怀,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现在有许多地方己将人文摄影取代纪实摄影作为分类,我认为,这是一个进步。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