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星:用镜头写诗
责任编辑: 飘渺一叶
  • 刘海星:用镜头写诗

    发布者: 纸飞机  发表于 2013-5-16 11:14 分类:新闻纪实 查看: 11309   来自: 晶报

    摘要: 刘海星:用镜头写诗 简介 刘海星,著名摄影家、诗人,英国皇家摄影协会会员。2009年在台湾国父纪念馆、中国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珠海古元美术馆举办《大美中国》风光摄影巡回展,成为60年来第一位跨过海峡的大 ...

刘海星:用镜头写诗

简介

刘海星,著名摄影家、诗人,英国皇家摄影协会会员。2009年在台湾国父纪念馆、中国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珠海古元美术馆举办《大美中国》风光摄影巡回展,成为60年来第一位跨过海峡的大陆摄影家,被誉为“代表着大中华区风光摄影走向”的新一代风光摄影家。摄影专著《好看的是灵魂——摄影与人生》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刘海星还是一位“迟到的诗人”。他42岁才开始写诗,诗集《太阳的眼泪》,成为60年来两岸商务印书馆同步出版的第一本诗集。

昨天,由中国国际商会文化产业委员会主办,深圳国际商会承办的《感受伊朗——中伊摄影家联展》在深圳文化创意园举办。本次影展由中国摄影师刘海星、子夏、张伟、赵玫玫与伊朗摄影师佩曼·胡什曼德扎德(Peyman Hooshmandzadeh)、莎迪·伽迪里安(Shadi Ghadirian)的作品组成。这也是在中国展出的首个由中伊两国摄影家共同完成的伊朗主题展。

此次展览借助摄影显然的纪实权威性与潜在的文学性,通过中国和伊朗摄影师完全不同的创作手法与理念,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伊朗,进入伊朗的历史世界、现实世界与伊朗人的内心世界。在展览现场,中国国际商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商会文化产业委员会执行主席、深圳著名摄影师、诗人刘海星接受了记者的访问,介绍了此次展览背后的故事以及多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此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21日。

“我是一个很吝啬的摄影师”

为什么选择黑白照片来表现伊朗?

刘海星:灰白黑最能表达事物的本质,因为我拍摄的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我希望时光是沉淀下来的。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将另外一个伟大民族的美好留存下来。

拍摄这些作品花了多少时间?

刘海星:我去年去了伊朗两次,分别是在4月和10月,前后有20多天,基本上伊朗三分之二的国土我都去过。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国家有太多的历史遗址,非常震撼。

此次展出的26幅作品是从多少作品中选择出来的?

刘海星:大概200多幅。

为什么拍得如此克制?

刘海星:我是一个很吝啬的摄影师。

你通过此次展览,最想给观众呈现的是怎样的伊朗?

刘海星:希望观众能够感受到,伊朗首先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悠久的国家,然后,它的人民是友好的,祥和的,过着朴素又现代的生活。

你第一次去伊朗,感受如何?

刘海星:我当时觉得这个国家与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一个是保守、封闭的国家,另外一个是现代的国家。我第二次到伊朗时,在它最开放的一个岛上碰到当地游客,我给他们看我的照片,结果他们说:你拍的不是真正的伊朗。我当时就很疑惑,因为照片就是我在伊朗拍摄的。结果呢,有一个人告诉我说:“我们伊朗在80年前就和你们中国一样过着非常现代的生活,我们有管道煤气,有电视,有冰箱,有所有一切现代的东西,虽然我们的政府不允许我们到公共场所去唱歌或者喝酒,但是我们在家里还是会享受到一切现代化的东西。”可以说,伊朗的文明程度,安全程度,现代化程度,与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是有距离的。

接下来还会去伊朗拍照吗?

刘海星:今年冬天我会在伊朗最好的一家画廊,举办我的风光摄影作品《大美中国》,大概会有60幅作品,这将是伊朗举办的第一个中国摄影展。

拍摄前做了半年多的案头工作

在拍摄之前,你都做了哪些准备?

刘海星:我大概做了半年多的案头工作,我到中科院找外文所和亚非所,找伊朗文化专家,让他们在学术上给予我支持,比如说,我怎样拍摄这个国家,从哪些地方反映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特性,等等。另外,驻德黑兰的媒体、大使夫人给了我很多的资料和资讯,我做了很详细的规划,两国的大使也给了我很多的支持。因为伊朗毕竟是高度管制的国家,很敏感,充满警惕性,前期的准备非常重要。

你刚才说你们走过了伊朗三分之二的地方?

刘海星:对,据伊朗大使说,我们走过的地方,来过的中国人不超过10人。我在一个2000多年的古城,遇到的外国游客非常少。

你跟摄影大师佩曼·胡什曼德扎德和莎迪·伽迪里安夫妇是怎样结缘的?

刘海星:第二次去伊朗时,我特意找了伊朗的摄影师佩曼·胡什曼德扎德,因为我们不懂波斯文,到任何一个地方拍摄时,你根本不知道哪些能拍哪些不能拍,它有很多政府机构,军事设施,你根本不知道能不能拍。我有一次手受伤流血去了医院,在医院挂号大厅举起相机就拍了几张照片,结果保安很快过来把我抓了,并没收了我的相机,由此可见其警惕性。找莎迪女士就是为了请她给我当一个当地导游的角色,我是在一位西方摄影师的画册上找到她的联系方式的。最终能够结缘并促成此次展览,完全是因为彼此对对方摄影作品的欣赏,他们同意与我的作品一起展出,让我非常感动,因为在艺术面前,大家对话无障碍,是平等的。我们把对方最好的作品挑选出来,结果跟各自心里想的基本上是一样的。当时我打开莎迪的作品,立即惊呆了,就是今天展出的《战争的记忆》系列,非常棒。两伊战争给伊朗造成怎样的伤害?她的作品,作了非常充分的诠释,直抵人心。她把两伊战争留给伊朗人民心灵的创伤,用现代摄影语汇,夸张、变形的手法,波澜不惊地展现出来:战争,永远是残酷和血腥的,是对人类生活最大的摧残和扭曲。我也是因为她的作品,而写了《战争的记忆》这首诗。

“诗人的身份让我的作品更具可解读性”

此次展览的几位摄影师同时又是文学家或者诗人,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刘海星:我觉得作为纪实摄影而言,好的摄影作品,要拍摄其人性,我们对历史、文化、宗教等的理解,归根到底,是对人自身的理解,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对人自身的生命意识和情感意识的表达。所以,这些作品不是简单的呈现,而是呈现我们在作品背后对这个民族、文化、宗教、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就你个人而言,诗人的身份对你的摄影有怎样的影响?

刘海星:会让我的作品更有诗意,更有厚度,更具可解读性。我想,这次展出的几位摄影师与我在这一点上,是共通的。

能否举例说明这次展出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文学性?

刘海星:比如佩曼这次展出的《相依》这幅作品,他将人和马的关系表现得如此动人,一位老人,他与自己赖以生存的一匹马之间有一种生命的依恋。佩曼选择了仰视的角度,将这么一位老人表现得更加崇高。老人把马搂在自己胸前,两只手从马的耳朵后伸进去,耳朵后面是马最舒服的地方,是最能够直抵马的内心的地方。老人的眼睛如此慈爱,他就像疼爱自己的孙子一样爱这匹马,这是他生命的相依,是他生命的相托。这个作品非常传神地表达了一个文学家的镜头语言,也是摄影家的文学表达。正如我在拍摄《飞向清真寺的鸽子》那幅作品一样,著名评论家李敬泽曾站在这幅作品前面十多分钟,然后抱着作品镜框对我说:“你的作品名字起得太好了,‘飞向清真寺的鸽子’,就真的像鸽子一样,祥和、美丽、纯真。”事实上,我在伊朗遇到的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他们的眼神非常单纯,没有我们常见的羞涩、躲闪或者任何对陌生人的敌意,甚至你和他们聊完天之后,他们会邀请你去他们家里做客。我走过的几乎所有的伊朗城市,遇到的人都是这样的。这是一个非常友好的民族,人民非常友善。

刘海星作品《飞向清真寺的鸽子》

 

回顶部